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涨幅3.2%,首次回落至4%以下。更为引人关注的是,银行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经历了24个月为负后,也首度由负转正。
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全年物价稳中有降的走势,我国居民实际利率在过去两年来持续为负的格局已有所扭转。负利率的消失,或将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居民的资金配置方式,并为今后我国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操作腾挪出更多空间。
实际利率结束24个月为负格局
根据央行数据,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由于2月份CPI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4.5%大幅回落到3.5%以内,这意味着一年期实际利率已转为正值。
简单地说,负利率是指物价上涨速度超过居民一年期存款利率。长期负利率不仅会导致市场上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容易造成资产价格泡沫现象,同时对普通储户而言,负利率更是一种财富侵蚀。最近十年我国曾在2004年、2007年和2010年起三次出现了长期负利率阶段,负利率时间均超过20个月。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居民实际利率持续为正值,表明居民银行存款开始“跑赢”物价,实现了储蓄的保值增值。
在过去两年里,尽管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利率累计150个基点,但由于同期物价上涨幅度更为迅猛,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居民存款始终未能跑赢CPI,在去年年中的某些月份,负利率程度一度达到200多个基点,这意味着储户一万元定期存款一年后取出来,即便算上利息仍会缩水200多块钱,居民银行存款身处缩水困境。
专家指出,负利率状况的扭转不但标志着全社会通胀预期开始减弱,而且还将逐渐改变居民财富配置方式,一部分存款将回流银行体系,增加银行可贷资金,降低金融错配风险。
“利率由负转正后,银行存款保值增值能力会增强,这可能会对去年十分火爆的短期理财产品造成冲击。”有银行理财人士表示。
为货币调控腾挪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负利率格局的消失,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将有所加大。
“我们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在2.7%~3.3%之间,将比上年明显回落。CPI同比的持续下行及负利率的消失,为接下来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空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认为。
负利率的消失将进一步降低货币收紧的可能。观察最近十年负利率状况与货币政策变化可以发现,负利率与货币政策二者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最近十年来,我国曾三次出现了长期负利率阶段,在每次负利率状况开始发酵时,我国货币政策也随之步入持续收紧的阶段。
“CPI同比的持续下行及负利率的消失为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宽松提供了空间,在通胀压力趋稳的背景下,预计今后准备金率将有不断下调的可能。”连平判断。
“从近期准备金率的两次下调和央行连续十周暂停央票发行等货币工具操作上可以看出,我国货币调控正延续着稳中趋松的微调思路。”中国建设银行(微博)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谷裕认为。
(新华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