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樊锦诗委员:成就“数字敦煌”首要条件是吸引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9日 19:44  中国经济网微博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郝红波 专栏 微博)8日,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上面对媒体,围绕文化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樊锦诗委员:成就“数字敦煌”首要条件是吸引人才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她曾说:“中西方文化都在敦煌回流,积淀在莫高窟,那里很了不起!余生只要还有走动的力气,我想我会终老在敦煌。”中国经济网记者郝红波(专栏 微博)/摄

  运用数字技术保护敦煌

  

  当记者问到如何保护敦煌文物,樊锦诗委员表示,敦煌研究院近七十年来,几代人以莫高窟为家、以保护为天职,长期把保护作为一个永恒的根本任务在做。从历程来说,应该说它经历了抢救性保护、科学保护、预防性保护和永久保护。

  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化单位中首先提出数字保护。樊锦诗说:“经过不断的探讨,尤其是高保真,颜色是逼真的、形象也是逼真的,这样整幅整幅做下来,留存档案,为后世永存这份信息、为人类保存这份信息。所以,我们称之为永久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永久。”

  她表示,敦煌的文物遗产,短的有800年、长的有1600年,而且是非常脆弱的壁画和塑像。这么漂亮、宝贵的文化遗产怎么能留下来?当务之急是要研究怎样用数字技术把文化财产完整地保护下来,为后世永存这份信息。“敦煌研究院所做的抢救性保护,比如,莫高窟崖体1700米多长,崖体有裂缝,研究人员就要通过加固工程,壁画用传统手段、科技手段以及好的材料黏贴回去。”

  樊锦诗委员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重视保护,这是咱们国家文明古国的资源,它是有文化内涵的。一定要注重国家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了更好地发展,必须要这么做。”

  保护敦煌首要条件是吸引人才

  樊锦诗说,任何事业要发展首先是人才,有人才就有一切,没有人才就什么都没有,光有金钱是不行的。敦煌地处边远,离兰州还有1100公里,过去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这确实是非常珍贵的遗产,虽然工作很好,但是离家太远,条件也太差。为了发展敦煌的事业,敦煌研究院特别注意培养人才,简单来说就是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樊锦诗介绍到,敦煌研究院对愿意到敦煌工作的人非常热情、非常爱护,同时也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年轻人可以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院在住房、津贴等方面都给年轻人创造了条件,现在有不少年轻人都愿意留在这里在人才培养上,比如让年轻人念硕士、博士甚至是送出去;津贴不给了工资还给,学费还由研究院付。所以年轻人也很受感动,也愿意回来。

  “数字敦煌”已取得重要成果

  

  74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早过了隐退的年纪,却依然扛着敦煌保护的大旗,奔走南北。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开始,樊锦诗已经在敦煌扎根了48年。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樊锦诗带领科研团队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敦煌石窟保护和管理之路。樊锦诗最早提出“数字敦煌”的理念,主张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敦煌壁画、彩塑艺术进行永久保存。

  自上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便开始对莫高窟进行“数字化存储”。她曾说:“中西方文化都在敦煌回流,积淀在莫高窟,那里很了不起!余生只要还有走动的力气,我想我会终老在敦煌。”

  如今,已经完成了43个洞窟的数字保存,预计2015年可完成147个洞窟的数字化保存工作。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