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姜伟新"大城市房价下降论"引质疑 网友:降多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9日 10:50  中国经济网微博

  

  

姜伟新"大城市房价下降论"引质疑网友:降多少?

  楼市调控不放松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周亮亮)住建部部长姜伟新8日表示,“限购令”短期内不会有所微调和放松。对于今年(2012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他说:“楼市调控不会再出新招,但也绝对不会放松。”针对目前的全国房价水平,姜伟新强调:“我们有信心在今年让几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水平降下去。”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时发现,百姓对于这一“猛料”众说纷纭。【本网调查:您认为房价会下跌么?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微博中表示:“响应住建部姜伟新部长的7、8个大城市的房价必须下降的精神,北京市‘十二五’土地供应规划出台,三环内五年内不供应住宅用地,四环内不供应经适房用地,北京土地供应外移,将以五环外为主。北京四环内豪宅,价格不计入普通住房(包括普通商品房),北京房价稳中有降目标实现!”

  中经博主、房地产评论员田歩亮质问:“住建部部长提到房价再是过快上涨,‘一旦泡沫破灭,对整个经济甚至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那么,请问,是否中国的房地产或者房价泡沫只是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里面呢?难道其它中小城市的房价没有水分或者泡沫?”与此同时,房地产评论员顾海波同样追问:哪些个城市?降多少?

  微博网友@0余则成0认为:“靠房产拉动的经济不健康,不要也罢!”

  微博网友@蹭蹭岛主直言:“房地产让中国政府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长期的土地财政创造了中国速度,却让住房成为奢侈品,老百姓买不起房,怨声载道。而一旦开始打压房价,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增长速度势必会放慢。”

  微博网友@任延春不无忧虑地称:“房子真降价,唯一的原因只能是居民付不起首付,或没有稳定的还贷能力,或付不起房租,现在放眼望去,租金依然上涨,政府依然倡导提高就业和最低工资,银行依然有数十万亿储蓄,靠限,就好比是股票暂时停牌,复牌以后,该涨还涨。反倒会因为打断了稳定的供给,涨得会更猛烈。”

  微博网友@兰歌LV悲观地表示:“房地产发展是把经济指数搞上去了,但是最终买单的老百姓缺透支了几辈子的财富,然后房地产商笑死了!”

  微博网友@翌立矗凝说:“在未来几年,房价还是稳涨的,供需不平衡嘛!啥时候持平了,各地房价亦然不会猛降,大多数直会停留此价阶段或微降,微乎足微!”

  微博网友@彦清云态度坚决:“经济放缓是好事,再说了经济发展不能单靠房地产来拉动啊!这样的畸形经济不要也罢!”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邓浩)

  

  中经网记者点评:

  

姜伟新"大城市房价下降论"引质疑网友:降多少?

  楼市调控不放松 (资料图片)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2012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时明确指出,将进一步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与此同时,国发改委主任张平就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有关问题回答提问时表示,目前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地方楼市政策的“冲动”,正在研究建立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希望房价能够合理回归。

  买上房的晋升为“贵族”,炒房者成为价值意义上的贵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四处筹钱买上房的人成为套牢的贵族。没买房的人则在是否买房的纠结中度日。不可否认,房子成为时下很多都市人生活水平再上台阶的拦路虎。

  各地方政府将房价涨幅不合理地与GDP增幅挂钩,使得调控力度难以达到有效的效果。中央与地方政府为政目标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的搏弈。中央要建设小康社会,居者有其屋,希望降房价;地方要升迁,要建设政绩工程,追求GDP,缺钱便希望高房价,以增加卖地收入。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不可低估地“怪圈”。

  尽管一线城市开始小幅降价,但是只要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博弈局面不改观,地价不降,房价就不会降太多,实体经济就很难重新步入良性轨道。在政策调控的走向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央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地方政府贯彻的力度到底有多强,都还是未知数。地方政府、开发商、炒房者、无房者都还在观望,是新一轮房价报复性的增长还是房价回归理性,尚无定论。

  目前,各项改革还处在缓慢摸索阶段,各方认真考虑寻找一个更加平衡合理的价位,防止泡沫的破裂、社会矛盾的激化,以维护国内经济安全,实现各方共赢恐怕才是当务之急。【本网调查:您认为房价会下跌么?

  

姜伟新"大城市房价下降论"引质疑网友:降多少?

  2012年全国两会专题

  

  两会互动专题:坛谈两会 博议两会 网友热议议政言词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