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家交锋学者:金融论战因何而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9日 07:35  中国企业报

  李友志

  3月6日,新浪博客用户“培元2012”发表博文《学者:“贪婪的暴利” PK 银行家:“中国银行业利差偏低”》, 在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成为人们讨论的聚焦点时,非常引人注目。

  博文梳理了两种关于银行利润的观点,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对两种观点进行孰是孰非的判定,但是仍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不少网站予以转载。这两种观点分别是:中国银行业很贪婪和中国银行业没有那么贪婪。

  其实关于银行暴利的争论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今年似乎讨论得特别激烈。究其原因,一是2011年房地产危机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担心银行业危机,二是在两会这个中国最重要的议政论政平台上,普通民众和意见精英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表达观点的机会。

  一场理论PK

  2月28日,一篇题为《银行家们正在进入高风险期——三十五评发展实体经济》的评论引起了学界和业界广泛注意,作者的身份是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评论称,2011年,商业银行非银行利息不到20%,换句话说,也就是银行利润的80%以上来自利息差。目前,我国一年的存款利率上限仅为3.5%,而贷款利率为6.56%,利差为3个百分点。只要有存款、有放贷,银行想不赚钱都很难。作者称,银行业目前面临着“贪婪暴利的道德风险”、“虚拟经济的生存风险”、“ ‘高利差’的舆论风险”、“国际竞争的弱化风险”和“‘分配腐败’的政治风险”。这篇文章发表于两会召开前夕,影响力甚大,甚至由此形成了一个声讨银行暴利的舆论场。

  在舆论的压力下,有银行家站出来反驳: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水平,大体是2.5%左右,在世界上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与他们相比,这个利差是偏低的,或者是不高的。但银行家并没有解释他所谓的利差2.5%是如何得出来。

  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笔者找到一份银河证券2011年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从近10年的情况看,中国银行业净息差水平处于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净息差的低端,与印度银行业的息差相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息差处于适中水平,较美国、德国等低,略高于日本、瑞士等国家。既然这样,民众为什么还对银行业的“低利差”痛心疾首呢。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症结的所在逐渐水落石出。

  原来在欧美地区,银行通常是存款较少、贷款较多,银行还会针对不同的客户情况进行内部处理和差异化定价,这样就在基准利率之上有了足够空间来实现更多利差收入。此外,在欧美、日本等地,金融市场产品丰富,允许银行分业、混业经营,很多优质的公司并不会过多地增加银行贷款负债,而是会选择发行企业债券、短期票据等方式来获得资金。

  原来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比较单一,其他金融产品很不给力,所以银行只有靠放贷、吸企业的血来生存。这样一来,企业的负担就会加重,用于创新、科研、人事等方面的资金就会减少,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水平达到欧美等国的高度,我国的实体经济将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其实这场争论,实质上就是实体经济发展和虚拟经济发展的问题。一个是“银行暴利论”,一个是“银行利差不够论”,两方观点针锋相对,毫不相容。

  也许企业家的亲身感受更具有说服力。全国人大代表、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称,“全国商业银行系统去年净利润1.04万亿,同比增长36%,行业人均净利润高出工业企业12倍……金融业的巨额利润来自于金融业准入限制而带来的行业垄断,垄断阻断了银行利率的市场化,使金融业对贷款经济体收取高额利息及相关费用。”他还认为,高利差使金融业有不断放贷的冲动,中国银行体系创造了巨大的流动性,推高了中国物价、房价。

  显然,孙耀志不是一家之言,这种论调在两会上似乎成为实体经济的主流声音。

  结果并不太重要

  由于民意汹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处提及解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困难的政策,其中包括“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援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 2012年中央将“安排150亿元,支援4000多个项目”等,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报告也给予了关注和解决。可以预料,两会以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将会得到改善,贷款、融资的成本将会有所降低,银行业也将进行金融改革。

  银行到底是暴利,还是暴利不够?也许人们还要讨论下去。这场交锋有助于人们对国情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相信,争论的最终的目的都是好的,都是希望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能够有所改善。

  也许这次讨论最可贵的东西就是民主,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及时了解并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民主讨论的方式、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也许才是最大的收获。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