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打破金融业垄断迫在眉睫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9日 00:01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郭钇杉

  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达到1.0412万亿元。虽然没有达到传说中2.65万亿元这样的天文数字,但全年超万亿元的净利润还是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按此计算,银行去年平均每天赚得约28.5亿元。

  与此同时,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仅为20%。为遏制通胀,在2010年10月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央行先后5次上调存贷款利率、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信贷闸门收紧令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更趋窘迫。

  由此可以看出,银行贷款收益颇高,但作为贷款主体的实体企业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很多中小企业处于资金链断裂边缘。

  在银行高利润的背后是什么?是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生存处境困难。我国的银行业尚属于垄断行业,缺乏市场竞争机制,银行掌握议价权。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多位业内专家明确指出只有打破金融业垄断,通过市场利率化改革,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才能使银行放下身段,参与到金融市场竞争中,建立多层次银行体系,最终使中小企业获利。

  资源配置不均衡

  可以说,中小企业对于国家经济增长、就业、税收有着巨大的贡献。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为89720亿元,占全年GDP预估数471564亿元比重超过了19%,而2000年该数据仅为12.8%,基本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1年税收总量增加了6倍。其中,2011年国企所交税负29670.9亿元,只占全部税负的30%,国有企业长期占据的银行贷款比例却高达七成,与民营企业等其他经济成分相比正好是"倒三七"。

  具体到小微企业,银监会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而早在2010年,小微企业上缴税收就已占全国企业的54.3%。

  这意味着,小微企业以相同的贷款资源所能贡献的税收是翻倍的,而国有企业则是一半也不到。

  过去三年,中国金融体系年均信贷投放量超过8万亿元,远超出2007年之前年均3万亿元的水平,但是,真正流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银行信贷资金到底有多少?

  分析人士指出,2009年将近10万亿元新增贷款中,6万亿元贷款是为了配合"四万亿"计划投向了基础设施,"工程投入一般是一个抛物线态势,第一年不是最多,第二年慢慢上升,然后逐步下降。"即便按照平行线的模式,2010年投向基础设施的贷款也在6万亿元左右,这意味着当年新增的7.9万亿元贷款中,仅有1.9万亿元投向了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而2011年,保守估计至少5万亿元贷款投向了在建项目,如此一来,新增7.47万亿元贷款中,只有2.47万亿元投向了实体经济。

  正如有关专家所言,"一旦成为结构问题,要想解决就很难了。即使今年货币政策相对放宽,如果信贷结构不调整,企业依然拿不到钱,企业的资金依然紧张。"

  融资成本高企

  进入2010年以后,在严厉的信贷规模管控之下,银行信贷资源日益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特别是去年,与银行信贷大额投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紧张"。

  欧债危机蔓延扩散、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更是雪上加霜,我国中小企业正承受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分析人士指出,在失衡的信贷结构之下,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和国企更容易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而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即便愿意以上浮30%至40%的利率借贷,银行也很难批下来。

  无奈之下,一些中小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使得融资成本陡增。一份对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9%的企业表示"经常从民间高息借款应对资金周转",47%的企业称"偶尔为之",半数以上的企业涉足过高利贷。

  另外,即使能够在银行贷到款的一些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也在加大。有关专家表示,贷款利率的放开反而扩大了银行的利差,去年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动辄上浮30%-50%。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更多的是,人为规定的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形成利差保护格局,利差收入能让银行业旱涝保收。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经过去年央行连续七次调准收缩流动性,中小企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到50%左右,这给挣扎在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双上涨、对外贸易锐减、资金链紧绷的中小企业造成巨大冲击。

  改革呼声高涨

  金融业在产业链中属于中间位置,应着力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金融体制改革呼声高涨。分析人士指出,只有彻底打破金融垄断,不搞特许经营,有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之后,社会资本才会得到有效配置,社会融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这对转型期的中国实体经济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还应尽快放开利率管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以解决信贷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

  去年年底,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表示,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随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金融机构的软约束和不公平竞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条件进一步推进。

  但是,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提议并未出现在最终报告中。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也坦言,"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国内还是面临较大阻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一旦放开就会造成存款利率大幅上升,如此高的成本获得的存款,一定会促使银行在贷款利率上去动脑筋,最终将压力传导至企业。

  汇丰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微博)称,目前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300个基点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竞争会日益激烈,导致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下降,触动了银行的核心利益。

  "我们必须看到在垄断条件下,商业银行毫无竞争压力,以至于轻视业务创新,故步自封。"摩山投资有限公司CEO严骏伟表示,"这使得目前国内银行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的进程相对迟缓。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未能尽快得到发掘。"

  业内专家认为,利率市场化会迫使银行将部分信贷资金分配给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获取贷款利率上浮的空间,从而依靠风险溢价和定价来获取超额收益,以覆盖中小企业贷款的不确定性风险。

  当信用等级高的大企业和信用等级低的小企业,通过利率差使两边风险对等后,银行也就愿意主动给中小企业贷款,传统型行业和大型企业的贷款也就自然出现缩减,就会改变目前国企、央企超额配置信贷资源的现状,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也将会得以改善,信贷资源分配也将会更加科学,经济结构转型才会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

  "银行业的历史性变化得益于改革推动,今后的转型发展更需要改革推动。"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此前曾发表署名文章称,如果说8年前的改革是体制改革,那么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就是机制改革。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