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土地财政今年面临大考:卖地收入预计减少6000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8日 00:46  21世纪经济报道微博

  纪睿坤

  地方土地财政资金链已经紧绷到了极点。

  财政部日前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11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为3.32万亿元,同比增长22%。不过,2012年的土地出让收入预计将下调约19%,仅有2.7万亿元。

  “楼市调控的方向不变,地方的土地市场遇冷是必然的,但由此引起的债务平台风险如何控制,将是中央需要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限购政策下,土地市场持续冷清,地方政府的卖地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土地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全国政协委员、中陆集团总裁王超(微博)斌介绍,“原来是开发商想尽各种办法拿地,现在是地方政府绞破脑汁琢磨卖地。”

  地方政府揭不开锅

  3月7日上午,北京贵宾楼饭店三楼。

  “某些二三线地方政府的地价已经下调了40%,”全国政协委员、宝龙集团董事长许健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说,对于资金充裕的开发商而言,是抄底的好时机!”

  中国指数研究院(微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重点城市的土地成交量大幅下滑,部分城市腰斩。

  与此同时,2月份的数据仍不乐观,数据显示,全国20个重点城市的土地成交量为341块,环比下降15.4%,同比下降了10.5%。

  许健康认为,一季度后,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放松,楼市政策也将会松绑,届时,土地市场或将回暖。

  而即使土地市场可能回暖,2012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下调几乎成为定论。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12年,预计土地出让收入预计为2.7万亿,同比下降18.6%,其中,扣除拆迁征地成本等之外的土地收入的净收益将进一步缩小。

  “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对于一线城市的财政影响可能小一些,但对于部分二三四线城市,尤其力推新城改造和城市化投资的,影响非常巨大。”中国土地勘测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如是说。

  王超斌介绍,“结合GDP和CPI数据来看,房价的实际降幅已经高达20%,如果再降10%,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就难以持续了!”

  “为了准备提案,我联系了几个政协委员深入地方调研,调研时,有四个省的省长都跟我提,如果土地市场再这么冷下去,地方的财政就支撑不住了,经济发展也无法持续。”王超斌爆料说。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房地产投资刚刚起来,又要打压,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四线小城市,土地市场萎缩是非常致命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部某城市市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有的政府甚至连发工资的钱也没有了。”

  上述人士的说法也得到了许健康的印证,许健康说,一些地方政府新城扩张的速度很快,历史债务已经非常大了,现在市场不好,银行又控制信贷。“部分地方政府揭不开锅一点也不夸张。”

  变相卖地

  正是受土地市场趋冷的影响,地方政府的卖地观念和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土地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了!”王超斌说,“以前是开发商巴着地方政府拿地,现在是地方政府创新模式刺激开发商拿地。”

  记者调研了解,部分地方政府推出土地入股、分期付款等形式吸引开发商拿地。

  许健康解释,土地作价入股,是地方政府考虑开发商资金紧张而施行的一种为开发商缓冲的办法,等到开发商回笼资金时,再从政府手里买回股权,从而获取土地的全部产权。

  与此同时,上述人士介绍,分期付款的形式也是如此。“很多地方政府改变原来一次性付清土地出让金额为分期付款,也是充分考虑开发商资金压力,吸引开发商拿地的重要手段。”

  “据我了解,这些模式可能还主要出现中西部省份的三四线城市。”许健康介绍。

  邹晓云表示,地方政府创新卖地模式情由可原,但“土地入股”、“分期付款”也进一步放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一旦开发商资金回笼不佳,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将无法保证。

  实际上,审计署去年审计的10.7万亿的地方债务中还没有涉及这一数据,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可能比想象的更大。

  财政部部长助理艾洪德介绍,今年是地方债偿还的高峰期,除地方政府债券和各种财政转贷外,大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和监督,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隐患。

  因此,“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去。

  针对采取管理和防范措施,谢旭人介绍,首先,各地方政府要建立偿债基金,做好偿还工作,同时做好项目的后续融资工作,特别是重点的建设项目。

  其次,继续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以及银行业融资机构的信贷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及风险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逐步分类纳入预算管理,把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制度。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