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户出师未捷 公募慎对股指期货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8日 16:12  中国经营报微博

  李辉

  随着公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开户问题的解决,第一只专门为投资于股指期货而设计的公募基金产品将于近期问世。《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目前易方达基金(微博)公司正在设计一款配合股指期货套利的基金产品,有望于近期上报。

  不过,尽管公募基金涉水股指期货值得期待,但来自多家基金公司及银行渠道的信息显示,此前已经在股指期货领域小试牛刀的专户理财产品运行并不尽如人意,整体业绩只能算是中规中矩,甚至远不如银行理财产品。在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微博)看来,期货和现货毕竟是两个市场、两个专业,能够同时在期现之间游刃有余的基金经理并不多,“做好是小概率事件”。

  记者获取的多家公司信息显示,对于股指期货这一从属于金融衍生品的陌生领域产品,多数基金公司仍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对推出相应产品并不积极。

  专户业绩不乐观

  尽管公募基金试水股指期货尚未实现,但自2010年4月证监会正式公布《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以来,在相对灵活的基金专户业务中,股指期货投资策略早已展开。无论是针对高端客户的“一对一”专户,还是门槛相对较低的“一对多”专户,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均有不少产品涉足股指期货投资。

  比如,国投瑞银基金(微博)于2010年9月获得中国基金业第一个期指交易编码,2011年即发行了多单以期指套利策略为主的专户产品,据渠道信息显示,国投瑞银旗下主打期指套利策略的一对多专户产品在2011年全部实现正收益。来自易方达和汇添富基金(微博)公司的信息也显示,他们旗下涉及股指期货的相应专户产品也在去年取得了正收益。但是本报掌握的数据显示,这些产品的收益并不乐观,大多仅在3%~4%之间。

  “虽然从绝对收益的角度看,这些产品比公募基金的业绩要好得多,但是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相比毫无竞争力。”一位券商基金研究部门负责人指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轻松实现6%~7%的收益,而且毫无风险担忧。

  记者获悉,对于这些专户的业绩,客户确实不满意。一位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该公司旗下一只主攻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一对一”专户产品已经清盘。据悉,此产品属于客户指定要求投资于股指期货的,并对业绩抱有很高期望,但是实际运行效果并不乐观,令客户相当失望。

  众所周知,股指期货因为其高杠杆性和高度的投机性,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在推出之前一度被认为是杀手级的衍生品。因此在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设计和宣传中,为了减少投资者的恐惧感,往往是突出了对冲策略、套保功能,可谓各有利弊。

  “我们采取的是市场中性策略,建立期现套利模型,比如买入某只股票之后,根据该股票和股指期货的相关性系数,卖空相应数额的股指期货,从而锁定风险。”据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介绍,此种投资策略固然保证不会亏钱,但是也等于和市场涨跌失去了相关性。

  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国投瑞银运用比较多的投资策略是期现套利和阿尔法套利。具体来说,产品运作初期以低风险的债券投资和中性策略的期现套利为主要策略,积累安全垫,待产品净值有一定增长后才逐步加大阿尔法套利在组合中所占的比重。“因为阿尔法套利的进攻性更强,但对净值波动的影响也较大,所以要在先有一定套利收益的基础上实施,才能更好地保护专户产品净值。”

  “其实公司对这些股指期货专户并不太愿意多宣传,确实做得也乏善可陈。”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

  根据王群航的研究,现有基金在仓位上的变化曲线总体上是比较平的,波动并不太大,这意味着过去基金经理主要精力在选股而非选时上,而股指期货恰恰是选时特别重要的品种,可谓挑战巨大。

  基金意兴阑珊

  “对于这个信息我们并未特别兴奋,对我们投资的影响很小。”南方基金(微博)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微博)告诉记者,对于以相对收益为考核目标的公募基金而言,投资股指期货仍然存在两大问题,一个是投资策略过于激进会导致净值波动性提高甚至亏损,而仅止于套期保值则只是减少损失,不能保证绝对收益为正。

  根据已公布的《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投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必须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同时规定,在投资比例上,基金持有的买入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其基金资产净值的10%;持有的卖出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基金持有的股票总市值的20%;基金在任何交易日内交易的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上一交易日基金资产净值的20%,等等。

  记者了解到,尽管规则已经到位,但是基金公司整体并不怎么积极,大多仍停留在研究阶段,推出相应的特色产品恐怕仍需时日。而根据统计,目前在基金契约中明确提出可参与股指期货投资的股基仅有40余只,数量相当有限。

  人才瓶颈同样是基金公司发展投资股指期货产品的一大障碍。记者了解到,多数公司的相关人才储备不足,有的公司涉及股指期货的专户有好几只,但是基金经理却仅有一人,人才之捉襟见肘可见一斑。

  不少公司在实际过程中发现,从外部招揽的期货人才对于现货市场并不熟悉,导致其价值大打折扣,而内部转型而来的人才,则实战经验较少,很难对期指市场有深刻的领会和把握。

  “期货市场投资是靠实战经验一点点积累的,目前公募基金很缺乏。”杨德龙认为,和股市不同,期货市场输赢是零和游戏,风险大得多。

  另一方面,目前基金投资期指仍有诸多不便之处。一位基金专户投资经理就指出,基金并不能拥有投资期指的通道,而要通过期货公司的席位,既不能实时看到净值变化,影响投资决策,也导致投资中的冲击成本较大,降低了本就很小的收益。

  在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看来,基于目前的规定,股指期货只是辅助性工具,暂时性使用而非长期工具,实质性意义并不大。“我们也在寻找一些突破净值比例限制的方法,比如通过融资融券,放大杠杆。”

  “其实有很多策略可以轻易的加上杠杆,在多头头寸上加到10倍都有可能,但是这太刺激了,很考验基金公司的胆量。”上述基金专户投资经理指出,这种产品的推出既取决于相关政策的松绑,也取决于投资者对此风险的认知程度。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