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性看待民间摩擦 促进相互理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 16:25  一财网

  左边是维多利亚繁荣海港,右边是怪石嶙峋的小山头。一只绿幽幽的蝗虫站在突起的岩石上,随时准备飞向那片海港。

  这副香港报纸上的广告海报图,以及“XX人,忍够了!”成了最新流行网络体。而这只是近来反对“双非”婴儿、内地“自由行“地铁与香港人骂战、孔庆东网络视频以及占领D&G的升级版。

  近日,香港与内地融合和文化差异的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第一财经日报(微博)》特别邀请香港政商学界人士以及在港居住内地背景人士,就上述热点话题分享看法。

  (嘉宾:温天纳 香港人 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 招商证券(微博)香港投资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

  钟剑华博士 香港人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庞爱兰 香港人 沙田区议会议员 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

  呙中校 湖北石首人 2004年底以内地专才身份获邀前往香港担任《亚洲周刊》编辑至今)

  逾十万“双非“婴儿成为香港人

  《第一财经日报》:“双非”婴儿,也就是父母双方都不是香港居民的婴儿,是香港市民关注热点。双非”婴儿对香港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你认为该如何处理?

  温天纳:过去很长时间已有“双非”婴儿,但自从2001年终审法院判决(注:庄丰源案香港终审法院裁定在港出生内地婴儿可获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和自由行开始后,“双非”婴儿越来越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0年,香港生育率很低,如果没有移民和内地孩子,香港的生育率是下降的,所以在增加人口方面有帮助。

  但香港地方小、福利资源有限,医院变成了生意,不考虑本地需要。然而政府没有增加本地资源,包括医疗、教育和福利资源。非但没增加,政府在过去几年还不断“杀校”(关闭学校),没有计划新生代来港可能会带来的负担。

  钟剑华:“双非”婴儿从2006年起增速相当快,每年超过4万人,从2003年到现在估计已经接近20万。除对香港医院造成负担外,2006年出生的那批孩童已准备回到香港就读小学一年级,开始造成香港新界北区小学的学位严重不足。

  香港政府面对这几年的转变准备不够,本地孕妇轮候不到床位,同时,教育学额、部分内地游客不受规则的行为令一些香港市民无法接受,还有去年35%的楼房是被内地人买走,有人认为这导致了楼市居高不下。这些累积到一起,造成香港市民的不安情绪。

  呙中校:”双非”婴儿现在的确对香港社会造成一定冲击,主要是医疗资源更加紧张,未来几年来的教育、福利政策无法估算。但是从长远来讲,“双非”婴儿有利于缓解香港人口老化问题。我认为,究其原因,是政府政策失误所致,港府在长远目标与短期政策上面没有很好协调,最近几年在医疗资源上又没什么投入,造成床位非常紧张,香港市民不满是很正常的。作为市民来说,他们更容易情绪化,不仅会批评政府,但矛头更会针对来港产子的孕妇,乃至内地新移民以及内地游客等。内地孕妇的事情在去年就已经爆出,不过港府采取行动不够充分。这次在港铁事件中再次被提出,显示这个问题是目前陆港矛盾中最尖锐最直接的。现阶段港府应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弥补当初制度上的漏洞,长远来看,还要增加医疗投入和教育投入。

  庞爱兰:香港资源有限,我们应首先处理父母一方是香港居民到港生产的问题。至于父母双方都不是香港居民的“双非”婴儿,数目并不少,现在看来数目还相当大,香港照顾不了,我们也没有理由去照顾。对此政府应该深入探讨如何处理,现在讨论的方法包括是否需要修改基本法,或在此之前提请人大释法,以及短期是否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处理,政府有职责跟进并找到治标也治本的理想方法。

  民间摩擦频现

  日报: 内地游客在地铁进食和香港市民发生争执的视频,以及北大教授孔庆东发表激烈言论,在网络上引发激烈讨论。在地铁骂战事件前,香港发生过市民在D&G拍照抗议歧视港人优待内地人事件。你怎么看这些事件?

  温天纳: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在教育和法规上实施“零容忍”。贪污一毛钱ICAC(廉政公署)都可以抓人、地铁上扔一张碎纸片也会被告、乱过马路会被罚款,现在我还见到香港人在地铁喝东西被警察警告。但内地人并不了解香港情况,我们应该从劝导的角度来看,不要妖魔化、要以平常心看待。我认为地铁事件起于误会,但可能把最激烈的一段拍了出来,所以感觉有针对和偏见。

  庞爱兰:孔教授的言论,在我看来可能会有一些断章取义,对方需要考虑说话技巧。人人有表达的自由,但人要互相尊重。我个人觉得D &G很离谱、处理有问题。我们去巴黎购物都是人人平等,怎么可能在香港,内地人可以拍照香港人却不能?香港人要把对这种歧视的不满反映出来。

  钟剑华:香港人累积的不安情绪在不断酝酿发酵,在D&G 事件中开始爆发。D&G事件本身与内地人无关,但当年轻人聚在一起开始出现集体行为,将挑战和矛盾焦点转移到内地游客,这很不健康。再加上此后孔教授的言论火上加油,内地和香港都出现很多过火的网络言论。

  呙中校:我仔细看过视频,以及视频之前的文字描述,香港人批评内地人时,用的最严厉的一句话也就是“大陆人就是这样子啦”。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我是想指出的是,就这个事件而言,香港人对内地游客的言行还是非常克制的。当事人事后ken也说,幸好他当时没爆粗口。言外之意是,如果爆了粗口,又不知会解读成如何了。不过把视频之前的起因完整看过之后,我认为,责任还是在内地游客言行不当。不认错不说,还讥笑人家普通话讲不好,小孩子都说是妈妈不对了,另一个大人却叫小孩子不出声。最后还气势汹汹……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我,叫我不爆粗口都难。但是由于只有半截视频,事件在内地就成为另外一种解读。内地人来过香港的,没来过香港的,都情绪化地给香港贴标签,认为香港人歧视内地人,民族主义者更称他们是殖民地心态,如何如何……其实很简单的事情,结果成为两地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理性看待 减少歧见

  日报:你认为这一系列事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有哪些,你认为是文化上的差异或是还有其他原因呢?以后可能会怎么发展?

  温天纳:香港人和内地人都是中国人,但是成长经历、语言和生活习惯并不相同。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但我父母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到港。在英国管理香港的时间里,香港和内地在思想和生活上都完全分隔,受到的教育和文化完全不一样,已经埋下了误解的种子,不可能在短短十五年内改变。

  “双非”婴儿问题是资源分配不平均带来的冲突,加上中介滥用非法经营,造成现在令人遗憾的局面。此外,香港的福利制度还没有经过时间考验,香港是个交通密集、产业扭曲的城市,按照目前情况发展,以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

  钟剑华:自由行加强了沟通,但增加沟通与利用这个便利来使用资源是两回事。在不安情绪下,政府没有相应措施更加深了不安。内地经济开放后,香港人欢迎内地游客,回归前几年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感也越来越高,但最近几年又在下降,正是这种不安的感觉产生了抵触情绪,将自己和内地人分开和对立起来,地铁吵架便是一例。

  我认为这表面上是文化和价值问题,但最终还是资源问题。本地孕妇现有资源都照顾不到,还要订配额给内地孕妇吗?香港楼房连本地中产都买不起,房屋资源有限,又不像买数码相机可以从日本输入。

  庞爱兰:不要说内地人和香港人,两夫妻见多了都会吵架。大家都学习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所有的事都容易解决。香港人多、经济不好、压力大、通胀高、心情不好,与内地游客接触多了摩擦自然多。

  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有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现在香港也有国民教育,双方互通旅游和商务增加,认识也多了,但每个人接受能力不同,我预期类似的摩擦情况会陆续发生。我们必须要学会尊重和包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尊重当地文化和法律法规。

  呙中校: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之间的确会有碰撞,地域歧视在中国更是普遍存在。香港社会的各种歧视也都有,性质严重、损害公平的事后,会有诉至法律。香港社会内部也有各种歧视,有的也是根深蒂固。

  在内地游客大量蜂拥而至香港时,两地冲突矛盾日增,歧视甚至仇视就不足为奇了。加上有了手机、网络这些现代工具的传播,这种纷争预示很快就演变成两地情绪化的对峙。对于普通老百姓这种情绪化的言行,只要不过分不过激,我都能理解(过分的,要谴责,如蝗虫论等),毕竟都要一个发泄的出口。

  但是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有影响的媒体、知识分子,应该尽量冷静地、理性地去看待问题,不要简单化,标签化,甚至还要去调和纷争,减少两地的歧见。所以当有些人公开地煽风点火,鼓吹仇恨时,这就不能容忍了。有人说这是个疯子,不必理会,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上不能不理会,这个疯子把仇恨之火搧风扇大了,如果这次他不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下次他还会变本加厉。

  伤感情的话最好不要说

  日报:通过最近这些热点话题,可以看出内地与香港民众往来增加,但沟通与了解仍处于表层。你认为双方该如何调整角色加强了解?

  温天纳:现在香港年轻人面对的竞争激烈,机会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多,对看不顺眼的事情便会作出反映。香港产业非常扭曲,金融繁荣但其他都不行,零售业是从自由行后才开始风光,年轻人发展机会不多难免有怨气。

  自由市场在利益驱使下,将香港的不少历史遗迹、餐厅和电影院都变成了名店。香港并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自由行)这么大机会带来的问题。这不只是商机也是社会问题,政府并没有在人口、教育和基建等相关配套上作出规划。

  钟剑华:网民一呼百应,出现不理性的声音,但我们的目标其实并不应该是内地游客,而是要求政府积极处理。过去香港发展早,七八十年代确实有优越感。香港人也要反省,也并非纯粹没有偏见,网上的言论便充满了歧视。

  庞爱兰:不排除有些人心态上面有问题,但羡慕或者更负面地妒忌,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购买力不如人,就要努力工作去争取想要的东西;就业上有竞争,香港人应该想如何去自我增值建立优势,比如说,年轻人可以早点去内地工作,或者到内地上大学建立社会网络。至于置业方面,我知道不少朋友储蓄多年都买不起,但限制内地人来买楼很可能适得其反。政府应从两个层面考虑,帮助有需要的中产“上车”让这批人安居乐业,或者提供一些特别优惠措施给香港居民,比如说香港居民印花税低一些。

  呙中校:两地往来密切,已经到了超过香港社会承受的地步,所以香港也有人提出要对“自由行”等有所限制。毕竟,香港只是弹丸之地,700万人口,但是每年要接待两三千万内地人,而且数量还在增加,从香港的资源上来看,也难以承受。去看看铜锣湾、海洋公园就知道了。

  虽然交往密切,但是很多人对香港的印象和认知还停留在很表面的层次。网上太多情绪化的争论,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加深歧见。我希望,无论内地人还是香港人,都要冷静下来,设身处地都为对方想一想,言行上要注意。作为一个在两地经常跑来跑去的人,我希望在微博上介绍一些关于香港的常识,加深内地人对香港的认知,减少歧见,促进相互理解。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