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交投入应跟上“走出去”速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 01:18  第一财经日报微博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

  外交投入应跟上“走出去”速度

  马晓霖

  在苏丹和埃及发生的中国工人被劫持和绑架是孤立事件,其共同点是劫持者主观上不是冲中国人而来的,不是要伤害中国人,或敲诈中国人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实际上是他们与政府有矛盾,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向政府施压。劫持者在做这一事情时就已经想好了前因后果,想到了退路。

  另一共同点是他们都知道中国是大国,中国与苏丹政府和埃及政府关系都很好,因此当地政府不会怠慢中国工人被绑架事件。而从过去利比亚撤侨到解救中国人质事件,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很重视公民的生命安全,一定会向当地政府施加很大压力,当地政府不得不为了使中国人质尽快获释而满足对方要求,我想这是苏丹反政府武装或埃及西奈半岛贝都因部落做事的逻辑。另外也不排除绑架中国工人的埃及贝都因人是受到苏丹的启发,进而“跟风”或仿效。

  得益于多年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人在阿拉伯和非洲地区远远要比西方人安全,而由于在这方面的顾虑较少,所以在“走出去”时才走得那么多,走得那么深入,可一旦出了事就往往防不胜防。现在“走出去”是一个大战略——在迪拜有20多万中国人,在安哥拉有30多万中国人——“走出去”的人多了,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就大了。尤其像非洲、中东,地缘政治环境很复杂,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种族矛盾、部落纠纷、族群冲突,都可能会把中国人“捎带”进去。

  为了进一步防范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从政府来讲,需要进一步加大在领事保护上的投入。我在参加一个外交学院组织的内部会议上了解到,我们现在的外交资源跟不上海外人员的扩张速度。从外交领事保护来讲,我们的政府外交资源投入严重不足,跟不上“走出去”海外华人和商业项目扩张的速度,这是国家政策在布局、资源投入、编制设置方面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我们企业在“走出去”时缺乏与国际打交道的经验。很多人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从管理者到项目组到具体实施的一线工程人员,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西方国家由于具有多年在海外殖民的经验,无论是在一线采矿、探油还是拿项目,都形成了一整套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从硬件设施的准备,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到出现风险时的完善应急机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比我们有经验得多。

  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大领事工作方面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主要是涉及派出部门的管理部门——外办、经贸委、商务部下属部门等,都要对驻外企业做大量的风险评估,对项目的地缘政治和安全环境进行评判,对所有一线人员做风险培训。总而言之,要加强从国家到企业对“走出去”战略风险的防范,对市场的布局有清晰的意识,什么地方鼓励去,什么地方不太鼓励去,或警醒人们少去,相对安全的地方平时应该怎样,出现动荡应该怎样,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措施。

  (本报记者张燕采写)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