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各先行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在2012年或将进一步下滑。对当下经济增速回落性质的判断,需要从中长期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仅是短期的周期性调整,而且很可能是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调整期。由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今后2至3年,最多3至5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经济增长速度将由10%左右回落到6%—7%。这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规律。即便未来几年降到6%—7%,从国际范围看,仍然是不低的速度。
但我们必须防止地方政府接受不了这种变化,还千方百计试图恢复到过去的高增长水平,这样容易产生资产泡沫的风险。中国要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必须高度重视抑制泡沫和打破垄断,一方面要抑制房地产泡沫不动摇,并用长期的制度性措施如房地产税代替一些短期措施;另一方面,在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上采取有效措施。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相比,某种意义上说更为严峻。区别在于,当时只是受到外部冲击,国内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内在增长动力是强劲的;而这一次遇到的是内在动力的减弱。2011年11月份的制造业采购指数PMI降到50%以下,将导致2011年底及2012年一季度的工业增长值降到13%以下,GDP降到9%以下。宏观经济先行指数显示,这一轮调整的低点可能在2012年二季度。问题是,以后即使有所回升,能够达到以往10%左右的增长率吗?现在看来可能性不大。这就涉及对这次经济增长下行性质的认识。除了短期周期性调整外,更重要的是有很大可能性已经进入了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调整期,或者说由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
2011年以来的几个迹象很值得关注。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由2009年的31.2%降到今年的23%左右。在我国的总需求结构中,消费增长总体上是稳定的,进出口有较大波动,高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投资,二是东南沿海的几个大省市,包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它们占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三是近期人们对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风险的担忧,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对这些领域中长期投资回报潜力的担忧。
我们的初步判断是,这个过程有很大的可能性已经开始。对这样一个看法,还需要继续观察和研判。目前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态势,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视从中长期发展背景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增长速度下台阶,有比较平缓的,也有短期内大幅下滑的。我们应当争取的是平缓回落,稳增长仍然是2012年乃至今后几年重要的政策目标。这里需要避免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保持过去的增长预期和思维定式,采取一些措施,试图恢复到过去的高增长水平。另一种情况是,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增加,有点内外冲击,就可能出现短期内的大幅下滑。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2012年投资增长会有所回落,进出口也会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上升2个百分点(主要是汽车消费的增加)。也就是说,有可能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出现“投资和出口下降,消费上升”的格局,使结构调整有一个明显进展。
中国要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必须高度重视抑制泡沫和打破垄断。当前还是要讲两手,一方面要抑制房地产泡沫不动摇,并用长期的制度性措施如房地产税代替一些短期措施;另一方面,要在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上采取一些措施。
这里需要提出讨论的一个相关问题是,未来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应当关注和吸取部分发达国家过度“去制造业”而导致的产业“空心化”、实体经济力量减弱的经验教训。即使中国未来制造业比重下降,不宜降幅过大,比如应保持在30%左右。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应致力于包括研发、金融、物流、培训、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带动和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产业升级。
此外,还有一个对未来全球范围内中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展望问题。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大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所有产业中都具有竞争优势,而只能在部分产业,有些国家是在少数几个产业上具有竞争优势。在高速增长背景下的规模快速扩张基本结束后,中国产业长期稳定竞争力的培养将比此前更为重要。然而,中国未来究竟哪些产业具有长期稳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上要由市场竞争来决定。就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而言,在可预见的将来,尽管服务业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可能更多地仍将体现于制造业。所以,中国有一个比重较高且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将是更长一个时期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