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蒙牛“致癌门”关键在内控环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7日 23:37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刘翔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语仍言犹在耳,蒙牛牛奶可能致癌的质疑声却再一次触动了公众的神经。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液体乳产品抽检发现,蒙牛乳业一批次产品被查出含有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M1,含量超标140%。

   此次蒙牛被查,是否会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一样,引发行业强震?“蒙牛此次事件与三聚氰胺事件有着本质不同,三聚氰胺属于人为添加,而黄曲霉素则属于饲养环节疏漏,后者行业波及面应该要小很多。”27日,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张志民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蒙牛事件对山东的影响很小。

   而对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影响,作为国内首家公开“发布致癌物质”的机构,“检测通”网站技术部经理汪涵在27日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国际卫生组织公布的3种强致癌物质之一,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影响很大。截至发稿时,导报记者多次拨打蒙牛总部媒介部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

  又是蒙牛

   此次,已并非蒙牛首次“牛”失前蹄。

   导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质检总局公布抽查的液体乳制品有200种,不合格者仅有蒙牛和长富纯牛奶两种。在此次检查中,蒙牛牛奶被检测出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1.2μg/kg,国家规定的最高值0.5μg/kg,超出标准值140%。

   汪涵介绍说,黄曲霉毒素M1于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那么,蒙牛如此严重的超标究竟问题何在?

   蒙牛在其官网中给出的解释是“饲料出现了问题”。“蒙牛给出饲料问题的解释,在技术角度是可能的。”张志民表示,黄曲霉毒素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概率最高,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而四川的地形是盆地,又地处南方,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大。

   导报记者注意到,质检总局公布调查结果后,蒙牛通过其官网一日两度向全国消费者致歉,承认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同时表示“已对相关批次产品进行封存和销毁”。

   实际上,这已并非蒙牛第一次因质量问题被查,也并非蒙牛第一次公开致歉。

   2009年2月,蒙牛遭遇特仑苏OMP事件;同年年9月,蒙牛液态奶被检出三聚氰胺;2010年4月,陕西18名学生喝蒙牛牛奶后食物中毒;今年4月,陕西榆林251名小学生疑食用蒙牛牛奶后中毒;今年10月,蒙牛1个月内曝出3起问题奶。

  内控之殇

   在蒙牛公司的官网上,关于质量问题有这样一段描述:“生产线上的每一包牛奶都要经过9道工序、36个监控点、105项指标检测,只要有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批产品都不允许上市。”“如此一家知名企业,如此先进严谨的技术和检测流程,出现黄曲霉毒素超标实在有些不应该。”张志民表示。

   25日,蒙牛集团大股东、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也对此事作出说明,称虽然没有造成伤害,但蒙牛确有责任,公司需要反思,中粮会非常小心地处理这件事情。

   导报记者注意到,舆论对蒙牛的道歉和解释似乎并不买账。此次黄曲霉毒素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乳制品安全的再一次大讨论。

   “蒙牛被查出黄曲霉毒素,问题关键还在于内控环节。”张志民表示,乳制品行业所用饲料,也都需要经过严格检测。

   “内控不严,实际上也是近年来乳制品屡次出现安全问题的症结所在,”张志民认为,如果企业建有完善的内控机制,就会在这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前期的风险评估中,有效识别和控制这些将来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的因素,严格把好材料关,并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风险的发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