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联全面布局电子支付市场 标准未定引群雄混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4日 07:25  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卞晨洁

  在智能手机快速普及的推动下,移动支付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Gartner的最新数据预计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将达到1.41亿,较2010年增长38.2%;交易金额也将由2010年的489亿美元增长至861亿美元,增长率超过76%。移动支付领域迅速升温,产业链上各方秣马厉兵,硝烟四起。近日,在中国银联手机支付产品推介沙龙上,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项目组特聘顾问宋漫远透露,中国银联计划在2011年年底拥有200万持SD卡用户。

  银联移动支付全国撒网忙布局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普及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移动支付在国内已经初具规模。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预测,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有望同比增长139%,用户总量突破8000万。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也显示,到2013年,中国移动(微博)支付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毫无疑问,移动支付是一门可以想象的盈利空间巨大的生意。正因如此,银行、运营商、第三方支付集体躁动,纷纷出招。

  作为移动支付产业链的重要一方,银联从一开始便在这一领域竭力布局。近期,中国银联在移动手机支付市场更是动作频频。在陆续推出“银联无卡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后,中国银联日前在全国各地举行移动支付沙龙,据中国银联有关人士介绍,通过在手机中安装的金融智能SD卡,“银联手机支付”是将手机远程支付服务与线下非接触支付服务融合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中国银联在产品线上可谓双管齐下,包含了远程支付、近场支付,同时,中国银联还积极推进了手机支付业务整体产业链的建设。中国银联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展了试点或推广应用。比如,银联正联手拉卡拉开展以“惠支付、享便利”为主题的公共事业缴费业务普奖和抽奖活动。该活动地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长沙、沈阳、济南、天津等城市,活动期延续至2012年1月31日。除此之外,中国旅行社也成为银联的合作伙伴。银联与中国旅行社签署合作协议,约定对圣诞、元旦、春节期间及暑期赴港澳台的持卡人使用银联卡(以62卡号开头,卡面有银联标识)开展刷卡回馈活动,中旅北京、上海、广州、佛山等8个主要城市的200多家门店提供赠礼、优惠等多重专享服务。至此,银联终于开启在全国移动支付市场全面撒网的新局面。

  标准之争成发展桎梏

  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基础,移动支付将给整个商业网络和结算系统带来重构。各项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的“蛋糕”将十分诱人,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金融机构,都有新的机会。但是,正是这个被寄予厚望的移动支付市场却极有可能因为涉及产业链上各方的利益博弈,而导致爆发点的推迟到来。基于NFC技术,究竟是由银联主导的13.56MHz方案,还是由中国移动主导的2.45GHz方案最终会成为行业标准,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值得注意的是,移动、电信、联通都做了多手准备。中国移动是2.45GHz标准的主导方,仍然积极向13.56MHz标准靠拢;中国电信(微博)将13.56MHz标准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支持2.45GHz标准的应用;中国联通(微博)已开展了基于13.56MHz标准的NFC和SIMpass两种技术方案的试点,也应用了基于2.45GHz标准的方案,但以SIMpass技术为主。

  尽管标准未定,相关各方早已按捺不住提前抢跑。截至目前,三大运营商已相继成立了移动支付公司。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来峰透露,公司已经与产业链上近20家银行、以及设备商、终端、商户等进行合作探讨,还将为电信集团八大增值服务基地的支付业务提供支持。中国移动早已布局第三方支付,在去年,中国移动已经宣布入股浦发银行以筹备第三方支付,谋求手机支付上的“话事权”。据了解,在一些封闭环境中,比如学校,电信、移动等运营商都在加紧试点2.4G的手机支付,这将一定程度上继续制衡在13.56MHZ领域起主导地位的银联。

  标准之争,使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项目组总经理徐晋耀在今年7月召开的“2011移动支付中国峰会”上指出,由于移动支付标准的不确定性,产业链上的公司始终没有放开手脚。“一旦标准确立,将快速促进行业市场空间的打开。”

  移动支付仍需突破“三道关”

  2011年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备受关注的一年,央行在9月1日之前颁发了40张支付牌照,其中包括了支付宝(微博)、银联电子支付等市场领头羊。据内部人士透露,银联电子支付继获支付牌照后,业务交易量节节攀升,1-8月自有平台累计业务交易量超2010年全年交易总额。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移动支付还存在一些发展障碍,政策、技术标准、安全性是目前业内认同度较高的三大瓶颈。

  首先,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需要政策先行,政策制定需要放眼长远,不要成为利益博弈的产物。目前,移动支付业务尚缺乏明晰的行业规范,包括准入政策、监管政策、资源共享、服务质量保障、服务规范制订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才能支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当前,管制政策模糊使运营商多存疑虑,一些在实践中得到用户欢迎的创新应用还不敢大张旗鼓地发展。

  其次,移动支付产业规模化亟待有关方面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移动电子商务专家刘小东指出,对于移动支付标准而言,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利益平衡。移动支付是未来金融与电信行业融合的新兴产业,如何处理好两种产业的传统利益与未来利益,应体现在标准的制订当中。工信部科技司副巡视员代晓慧表示:“在移动支付的标准上,我们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然后尽量的统一,将来的标准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选择。建议银行在进行机具在改造时,可同时考虑13.56M和2.4G双频。”

  再者,移动支付中的安全性问题。账户的安全性无疑是用户选择手机支付方式的主要门槛,用户对互联网上支付的安全性都存在着质疑,更何况是在新的移动支付领域。手机支付的安全性永远是支付企业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不管是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还是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必须以安全保障为前提。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