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也是中国金融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入世之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紧迫性。这主要体现在自身存在诸多缺陷的国内金融业在履行入世金融开放承诺时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为了结束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和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方面均做出了一系列的开放承诺,并在入世五年后实现金融业全面开放。另一方面,入世之前的中国金融业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和不足。入世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国外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入,不可避免地会给我国金融业在市场份额、优质客户和人才的竞争、金融监管及宏观调控等方面带来现实压力。在这种十分紧迫的局面下,中国金融业除了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外,已经别无选择。
展望未来十年,中国金融业将继续沿着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方向前行,但在这一进程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逐一解决。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业发生重大变化
回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十年,中国金融业不论是在金融产业整体层面,还是在具体行业发展层面,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一)入世后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整体状况。
1.“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金融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中国认真履行开放承诺,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迅速增长,中外资银行开展深度合作;在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方面,境外机构以多种形式参与证券投资;保险业提前履行开放承诺,保险市场进一步扩大和活跃;信托平台受到外资机构青睐,外资参股信托公司案例逐渐增多;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布局进程加快;银行业稳妥实施境外机构战略布局,拓宽业务领域,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迈开步伐,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迅速发展,试点由局部扩展到全国,规模增长迅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阶段性目标。
2.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金融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针对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中有些规则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相关机构集中进行了清理;银行、信托业的法制建设进展加快;证券业的法律法规框架已告成形;保险业的法律体系初步确立。
3.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入世十年来,我国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渐趋完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渐完善等。
(二)入世后金融子行业改革与发展回顾。
1.银行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银行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状况明显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稳步推进。
2.证券业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融资功能逐渐加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证券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原因是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运作及世贸组织规则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证券市场体系和加快证券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04年1月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了中国证券业一系列改革。
3.保险业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入世十年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保险产品,促进了保险市场的结构优化,扩大了中国保险业在国际金融、保险市场的影响力。保险业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全社会的保险意识显著提高,保险业正逐步成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服务改善民生、服务新农村建设、优化金融结构以及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较好地发挥了保险的经济“助推器”、社会“稳定器”和灾害事故“减震器”的作用。
4.信托业进入“黄金时期”,金融租赁业快速发展。直到“入世”,中国信托业仍处于历时最长、力度最大的第五次清理整顿之中。经过多次整顿,全国信托公司的数量从1988年的745家锐减到2002年末的不到60家。从2003年开始,信托业在历经磨难和洗礼之后翻开了全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入世十年后继续推进金融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思考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和市场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入世十年后,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继续推进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一)关于金融国际化。
1.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度。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机构、允许经营的业务领域以及股权投资等方面的门槛较低,但外国对我方金融机构在其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业务经营范围、股权投资等方面的管理则要严格得多。此外,在国有银行引进境外资本和战略投资者过程中,有观点认为存在国有银行资产“贱卖”现象。我们认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战略,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则更加重要。对外开放要真正坚持平等互惠原则,要争取外国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对等开放,在外国的投资享有同等的优惠和便利,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2.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先于国内民间资本获得产业准入,并享有一定的超国民待遇(如早期在税收、收费政策、同业借款规定和会计政策方面的优惠政策),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金融业对内开放步伐明显滞后,民间资本只能享受准国民待遇,监管机构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持十分审慎的态度,采取极为严格的管制政策。金融业对内对外应平等开放,积极吸引优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3.国际板的推出时间和资本市场开放进度。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还有很大的区别,在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我们的定价水平、估值结构和估值水平跟国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步伐必须服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优化程度相一致,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时要注重先“练好内功”。
4.金融业国际化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从金融业国际化的六个维度看,金融机构国际化的程度总体上要高于其他五个维度。自2006年中国履行全面开放金融业承诺之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但仍滞后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在金融业务方面,由于中国的分业经营体制,使得各类金融业务经营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金融业务的创新程度也远低于国际化水平,中国的金融业务国际化程度相对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更低。此外,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时缺乏足够的跨国管理金融机构的经验、能力,擅长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也不足。因此,应按照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5.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模式。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推进至今,香港人民币存款超过5000亿人民币,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远期市场也都快速发展。在目前中国继续维持大量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出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对称性的现象,但是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收付比将趋于平衡。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坚持审慎渐进的原则。历史经验显示,从一个国家成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到该国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内部条件尚需进一步完善,首先是国内经济基础尚待加强,目前中国人均经济数据世界排名落后,技术水平仍处于全球中低端。其次是国内金融市场基础较弱,如利率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有待完善,资本项目需进一步开放等等。目前官方并未给出明确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时间表”。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我们认为,上海应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开放,促进大型金融机构在上海成立总部,并在金融服务体系上有所突破。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国家层面建立更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扩大上海金融监管局的权限,支持上海在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有所突破。
(二)关于金融市场化。
1.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方式。当前利率市场化逐步进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关键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关乎金融改革全局,必须突破。但是短期仍不会放开部分银行进行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试点,监管层也表示存款利率市场化目前尚无明确时间表。此外,利率市场化不完全催生民间“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虽然有助于改善融资结构,但同样也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2.汇率市场化改革策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需要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适度调整一篮子参考货币权重,逐步扩大外汇市场波动区间,并综合考虑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外资流入、国际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一是坚持主动渐进的升值策略,升值速度可以适当加快。升值幅度适度扩大有助于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应更多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改变过于盯住美元的被动局面。考虑以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变化作为调整目标,逐步引导市场更多地关注有效汇率变化;三是考虑进一步扩大波动幅度,增强汇率弹性。小幅渐进的升值策略容易引发升值预期,导致“热钱”过多流入。而适度扩大升值幅度的同时增强汇率弹性,则有助于形成双边波动的格局,抑制投机资本流入。可考虑尝试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从目前的千分之五扩大到百分之一。
3.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路径。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亟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仍以“行政主导型”为主;整体市场化程度不够,金融创新工具缺乏,直接融资比例偏低;金融市场发展仍以保护机构为主,对中小投资者的金融抑制较深;金融监管以分业为主,与目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不符;金融人才培育机制陈旧,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我们认为,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可以参考新加坡模式,逐步转为“行政引导型”模式;二是应加大金融市场创新力度,尽快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市场产品供给,增加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开放更多的金融市场给包括个人在内的投资者,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和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三是转变传统“重融资、轻培育”的市场管理思路,改革现有的发行审批制度,推出一定的分红保障措施,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增强股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稳定金融市场体系的长期发展前景,真正做到为优质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服务;四是进一步加强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避免条块分割带来的监管真空,增强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协同效应。同时也需要强化对股权融资、地方政府企业债融资等新兴金融模式的跟踪监督,既要保障合理金融创新的发展,同时也要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五是积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金融人才。改革现有的金融人才教育体制,主张学以致用,通过吸收现代金融管理体系的先进经验,为金融机构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金融管理人才。
三、入世十年后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入世以来,中国金融各行业在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年之后的今天,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国内经济形势也错综复杂,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既有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银行业。尽管入世之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功能仍比较单一,注重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要改变这一状况,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在客户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客户,对大型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银行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来。
(二)证券业。尽管入世之后,证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总体来看证券业规模仍然偏小,结构也有待完善。中小板、创业板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覆盖面较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OTC市场没有建立,还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投资及融资需求。交易所交易品种较少,集中于股票、债券现货交易。期货品种结构简单,创新相对不足,金融期货、期权及其他衍生品还处于起步阶段。证券业需要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建设,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需要建立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完善登记、托管和结算体系。
(三)保险业。保险业旧有的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存在,一些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还存在缺陷,完备的风险管控机制和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法律体系仍不够完善,这些都会制约保险业的科学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深化保险改革,激发保险业发展的活力。必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不同保险企业在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规则下公平竞争。同时进一步深化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保险公司基础管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四)信托与金融租赁业。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信托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是以下问题仍不容忽视:(1)信托功能需要更好地挖掘和延伸;(2)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仍要加强;(3)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恪守的信托文化还有待真正树立。
当前,金融租赁行业有以下突出问题需要着手解决:(1)外部环境仍存制约因素,尚需改善;(2)单一业务模式和同质化竞争现象需要改变;(3)境内外市场存在分割的局面需要打破;(4)专业人才短缺,迫切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四、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趋势展望
入世十年之后,中国金融业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面向未来,中国将以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继续提升金融业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体制。
(一)金融业整体趋势展望。总体来看,未来十年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业将继续快速发展,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将更加积极、稳妥地参与金融全球化,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以切实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金融国际合作更加紧密,中国将在国际和区域金融领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金融法律法规将更加健全,法制体系更加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将在完善功能监管的同时探索建立产权监管机制。继续深化利率、汇率等基础金融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适应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金融组织和市场体系。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趋势,创新和改善对居民消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发挥金融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形成一批经营稳健、充满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二)金融子行业趋势展望。
1.银行业资本约束加强,盈利模式有望改变。银行业监管部门将继续完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风险约束机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基于巴塞尔III的银行业资本监管总体框架;推动部分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建立健全杠杆率、流动性、动态拨备监管制度,促进银行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巴塞尔II、巴塞尔III的统筹实施;由于银行业天生的脆弱性和破产的巨大负外部性,存款保险制度将加快建设步伐并最终得以确立。未来几年将加快建立金融安全网制度,建立规范的最后贷款人制度。
新监管体系以强化资本监管为主线,如何平衡业务发展和资本约束间的关系将成为影响中国银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资产高速增长的历史已成为过去,资本限制将成为银行发展的硬约束。因此,中国银行业未来会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的新型业务,有节制地发展高资本占用的传统业务,逐步走出一条资本节约式的发展道路。
为应对市场化的冲击,中国银行业将加快改变过去以过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盈利增长模式,逐步摆脱对贷款扩张的路径依赖,通过综合化经营不断拓展业务边界,形成多元化业务结构和具可持续性增长能力的盈利模式。
中国银行业将会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后难得的窗口期,跟随客户继续稳健推进国际化经营步伐,主动适应跨市场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力争成为走出去企业跨境人民币业务主办行,在支持和促进中国跨国企业成长的同时,中国的跨国银行也会茁壮成长。
2.证券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更加显现,市场效率不断提升。展望未来,证券市场层次和产品种类更加丰富。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及金融衍生品全面发展,证券市场结构较为平衡合理,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多层次市场基本建立,形成交易所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有机联系、相互补充的市场体系。证券市场交易成本将大幅降低,市场机制将充分发挥作用。
证券业将更加开放,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将在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服务。国际板推出后,国外企业可以选择在中国资本市场发行上市。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内企业国际业务的发展,国内证券机构也将更多参与国际证券业务。证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市场的广度、深度、融资成本、流动性和效率等方面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
证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将不断显现。股票及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将成为国民经济中主要的融资渠道,金融体系结构得以改善和优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的提升,并购和重组等市场筛选机制的逐步完善,证券业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促进中国企业做大做强。
未来还将改革地方负债机制,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作用,尝试推出地方政府发债机制;完善证券投资基金法,强化证券公司净资本监控,针对私募领域进行监管探索;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
3.保险业继续深化改革,转变业务发展方式。
未来十年,中国保险业将继续向着制度化、国际化、法律化、市场化、综合化的方向推进。保险市场将进一步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保险服务将拓展和深化,加深与金融行业其他领域的联系,促进不同资本间的融合与流动。大型保险公司集团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中国保险业将继续深化改革与机制转变,将围绕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集团模式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组织形式、管理架构、治理结构以及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培育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提高资金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水平。
保险监管部门将全面推进保险业按照偿付能力、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状况等指标进行的分类监管,完善保险违法行为处罚制度,规范互保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等保险改革创新举措。
4.信托业进入二次转型,金融租赁业加快业务创新。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信托公司外延式发展战略的终结,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将进行二次转型。未来十年,信托公司将不再依赖于规模扩张而必须权衡不同业务的风险系数和净资本收益率,由被动管理型业务模式向主动管理型业务模式转变,基金化信托产品比重将有大幅度提升,信托功能有望在经济领域、社会财富管理及公益事业方面得到更大的挖掘和延伸。随着个人财富总量的不断增加,个人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机制灵活的个人信托需求快速增长,信托制度的优越性将被最大限度地发掘。以财产保护、财产转移、财产传承、财产分割、高端投资与税收服务为目的的财富管理信托业务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信托公司的股权变动、增资扩股和并购重组等行为将成为常态,信托公司上市融资将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量化监管和定向监管会成为重要监管手段,监管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将进一步彰显。
未来十年,金融租赁业将围绕金融租赁的功能加快业务创新,经营性租赁业务的比重将会上升,“准贷款”的特征将会淡化。金融租赁公司将会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国机电出口和企业海外投资。金融租赁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为这些机构提供有所有权保障的资金配置渠道和投资品种。行业内的租赁公司将形成不同的分工定位,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