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卓尚进
到2011年的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要满10周年了。
1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而言却意味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0年间,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有了显著增强,中国银行业以其安全稳健、持续盈利、较快增长,为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风雨飘摇中巍然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世界经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走向复苏作出了可观的贡献。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伟大工程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改革开放过程中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也积累了比较严重的风险,突出表现在改制前不良贷款比例过高,资产损失数额巨大,资本金严重不足,财务状况十分严峻,制约了银行自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一度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和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面对当时的紧迫形势,2002年2月,中央在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重要探索。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完善法人治理,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
2003年12月16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12月30日,汇金公司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中行和建行注资。200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行和建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决定。
温家宝总理曾就此强调指出:“目前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背水一战’,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充分揭示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经过财务重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发行上市几个阶段,几家主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包括建行、中行、工行、农行先后完成了股改上市过程,交行也通过深化股份制改革完成了公开上市(并转变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统计表明,5家国有银行通过A+H股发行上市,总计筹集资本金达800亿美元以上,相当补充资本金人民币5000多亿元。
这是中国入世后在8年之内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历史上的一项取得巨大成功的金融工程。
中国金融发展史谱写新篇章
在财务重组阶段,汇金公司继向中行、建行注资后,又于2005年4月利用1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工行。汇金于2008年11月6日完成对农行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的注资。而此前,在2004年,交行通过定向募股方式,补充了资本金191亿元,其中,财政部、汇金公司和社保基金分别投资50亿元、30亿元、100亿元。经过财务重组,为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现代金融业务发展要求的公司治理奠定了基础。
在成立股份公司之后,工农中建4家银行在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了极富创新意义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对入股国有商业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银监会提出了明确的“五个标准”:投资占股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最短股权持有期3年以上,必须要派出董事、参与董事会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战略投资人必须要有丰富的银行业管理背景,有商业银行背景的境外战略投资人只能投资不多于两家的商业银行。
2004年8月6日,交行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汇丰银行以每股1.86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交行19.9%的股权,即77.75亿股,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交行第二大股东,投资金额达17.47亿美元。
2005年6月17日,建行和美国银行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汇金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2005年7月1日,建行和淡马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的最终协议,亚洲金融以14.66亿美元购入建行5.1%的股权。
中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有这样一张“时间表”:中行先后于2005年8月与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2005年8月与淡马锡,2005年9月与瑞银集团,2005年10月与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3月与全国社保基金,分别签署协议,五家机构先后成为中行战略投资者,其中前四家为境外战略投资者。根据协议,苏格兰皇家银行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的股权,其中,将一半股权卖给了高盛、李嘉诚私人基金。2006年2月16日经监管部门批准,淡马锡正式购得中行5%股份。
2006年1月27日,工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高盛投资团出资37.8亿美元购买工行新发行的股份。2006年4月28日,工行与高盛投资团顺利完成资金交割。这是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最大的单次投资,约占当时工行股份比例总计的8.89%。
2009年农行在股份公司成立之后,借鉴了前面几家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经验,根据当时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情况,没有再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只引进了几家财务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的成功引入,成为国有银行对外资开放、优化公司治理的经典案例,改变了外界对中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国国有银行的负面看法,极大地提升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金融改革、中国银行业发展和前景的信心。
在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后,5家国有大行紧锣密鼓地完成了向全球投资者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及在香港和内地的股票上市。
2005年10月27日建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在香港上市。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股在两地同步上市。
2010年7月15日和16日,农行A股和H股先后在上海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成功“收官”。至此,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全部成为在香港和内地两地上市的公众上市公司,成为两地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维稳力量”。
中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经过股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稳步发展,资产总规模由2003年底的16.15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底的45.9万亿元,5家国有商业银行已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境内外上市,在公司治理和经营理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银行综合实力、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截至2007年底,在全球上市银行市值前十大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分别以3389.4亿美元、2025.6亿美元、1977.4亿美元的市值稳稳占据前三位,交行则以市值876.2美元位列第二十名。2009年2月初,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乱了世界大银行的市值排名,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瑞士银行等从前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排名纷纷下滑,而中国银行业的领头羊则进一步提升了它们的榜上位置,其中工行、建行、中行位居前三甲,交行排第十。2010年7月16日农行完成两地上市之后,农行总市值一度达到8600多亿元,挤进全球上市银行市值前几名。
经过股改上市这一过程,5家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银行业经受住了这一危机的严峻考验。与美欧等发达国家银行机构深陷危机的泥淖不能自拔甚至不时传出破产的消息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银行业保持了安全稳定、资本充足、资产优良、盈利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根据监管部门和国有银行披露的今年三季度的数据,至2011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达到107万亿元,是10年前的6倍多。至2011年9月末,5家银行的不良率为1.1%,比2002年底4家银行(不含交行)不良贷款率25.12%整整下降了24个百分点。至2011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为12.3%,比2003年底的2.98%提高了9.32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净利润8173亿元,相对2002年的税后利润增加许多倍。而2011年三季度业绩显示,今年前三季度,5家银行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5383.4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9.95%,仍是银行业创收的主力军,成为香港和内地股市最赚钱的板块。2011年11月,中国银行被认定为全球29家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而且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唯一的银行代表。
经过股改上市这一过程,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成为各项财务指标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标准的良好银行,不仅经受住了入世后外资银行激烈竞争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所带来的各种考验,而且为中国经济持续10年安全稳定、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持和保障。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演化和国内实施从严宏观经济调控的复杂形势下,中国银行业要坚守住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应对挑战,对外要防范国际金融危机演化可能产生的金融市场风险,对内要尽快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和房地产调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