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金公司揽才 转融通蓄势待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6日 03:32  21世纪经济报道微博

  熊凯

   证金公司正式揭开面纱。

   11月30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证金公司”)发布招聘公告,宣布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专业人才34名,涉及5大部门数十个岗位。

   证金公司官方网站信息显示,证金公司由上交所、深交所和中证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于2011年10月28日成立,注册资本金75亿元。

   “其中,上交所、深交所各出资30亿,中登公司出资15亿。”12月1日,知情人士表示,证金公司管理层班子此前已定,主要成员为证监会融资融券工作小组成员,“此次招募各主要岗位的专业人员完成后,团队将基本成型,离正式开始运营自然更近一步”。

   “事实上,第一批11家融资融券试点券商已开始与证金公司在技术系统对接、联网测试等方面的工作。”某上市券商融资融券业务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从一系列准备进程看,转融通正式推出可能在半年后。

   大鳄雏形

   身兼融资融券市场“中介”和“裁判”双重身份的证金公司,“在广义的融资、融券领域,大有可为。”一位上市券商融资融券部负责人表示,证金公司必定是A股市场不可小觑的重量级机构。

   这一点在管理层配置上可见一斑。

   据悉,证金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由陕西证监局原局长薛文石担任,证监会原融资融券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聂庆平则出任公司总经理。

   “证金公司的监管属性强于自律组织,介于自律组织与证监会组成机构之间。”上述券商融资融券部负责人称。

   这一属性为其吸引人才提供了砝码。12月1日,一位债市交易员表示准备投简历,“必须试一试。”

   证金公司招聘涉及业务营运、清算交收、统计监测、信息技术和综合管理5大部门34个岗位,主要岗位均要求3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众多虚位以待岗位中的市场监控岗,主要负责融资融券和转融通业务的市场监控指标体系设计和维护,以及日常监测和异常行为监控。

   除监管属性外,证金公司最重要的影响力来自其控制的资金量。

   据本报记者测算,不考虑发次级债的前提下,按转融通相关规则规定的融资融券业务10倍的杠杆率测算,仅以75 亿元净资本计算,证金公司期初即可提供资金及证券价值约750亿元。

   截至11月30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不过376.53亿元。

   “转融通推出后,证金公司相当于中央银行,券商相当于商业银行,券源提供者只能将券放在证金公司,不能将券直接放在证券公司,除券商外,证金公司不能直接为投资者融资融券,作为转融通业务的流转中枢,证金公司可通过借贷利率、保证金比例和借贷规模,调节融资融券业务的总体规模,为证券行业带来财务杠杆。”华宝证券分析师吴迎春指出。

   转融通准备就绪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试点启动以来,转融通呼声未断,但直到证金公司成立,才算出现重大突破。

   10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告信息显示,证金公司企业名称已获批准。

   10月28日,证监会发布《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修改后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及《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内部控制指引》,标志着两融试点业务转入常规监管阶段,转融通推出进入冲刺阶段。

   吴迎春指出,冲刺阶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证金公司、交易所、中登公司等有关各方须制定相应的业务规则或实施细则;二是按照目前涉及的转融通业务模式,上述三方均需开发建成相应的业务系统或业务处理平台;三是参与转融通业务的出借方和借入方,须完成自身业务实施方案的准备和系统开发;四是标的证券扩容。”

   “目前,后三项都已基本实现,关键在于决策层何时出细则放行。”上述上市券商融资融券部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第一批11家融资融券试点券商现已在同上述三方展开技术系统的对接工作。

   至于转融通正式推出时间,上述券商人士认为,“这主要取决于监管层的态度,可能比大家预期的要保守一点。”

   “半年后推出的可能性较大。”上述券商人士透露,监管层做过调查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市场上参与融资融券的客户中80%到90%亏损,使得监管层对推出转融通的态度比较谨慎。”

   “市场都是二八效应,这很正常。融资融券市场最关键是需求起不来,起码要有20家新券商加入,才能形成较大的融券需求,那时对转融通推出的需求就会比较急切。”上述券商人士介绍,两融业务已基本实现转常规,对券商的准入门槛大为降低,“条件符合且技术系统达标可参与联网测试的券商近30家,获准参与两融业务指日可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