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碧莲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11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数据。今年以来,CPI同比增幅从年初的4.9%一路高歌猛进至年中的6.5%,此后开始下滑,业内普遍预计,11月CPI将现年内最大环比降幅。同时,货币政策的松动,也意味着中国通胀压力正在减小。
不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微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物价下跌在很大程度上是‘假摔’现象,明年再度出现高通胀的风险很大,因此,当前货币政策应该开始有所行动,为再度挑战通胀腾挪空间。”
跌破5%几无悬念
从各机构报告看,几乎都预测11月CPI同比增幅将下跌至5%以下,预测值多为4.2%-4.7%之间。
国海证券预测,11月CPI同比增幅将在4.4%附近。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9.2%;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与上月持平,同比涨幅降至2.3%。同时,CPI将由于翘尾因素及价格变动的综合影响,出现年内最大的降幅。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预计1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跌幅在0.7-1.5个百分点之间,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也将比上月小幅下降约2.5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11月份CPI翘尾因素,初步判断11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4.3%左右。
“虽然,PPI增幅的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CPI增速,但PPI在CPI中的权重较低,对CPI贡献仍较小。”孙立坚认为,“10月及11月CPI回落主要源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由于此前猪肉、蔬菜等价格大幅上涨,农民大量增加供给,因此近几个月出现蔬菜都卖不出去的现象。”
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监测的农产品批发价格和国家统计局监测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的数据都显示,11月份食品价格总体处于小幅回落过程。尤其是前期上涨较快的肉类、鸡蛋价格涨幅明显收窄。
存准率应尽快下降
11月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超出了市场预期。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此前,市场普遍预计央行最快要在12月中下旬才会调整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意味着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窗口正式打开。自2010年1月开始,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600个基点,中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达到了历史高度的21.5%。市场普遍预计,未来几个月内,中国央行将持续多次下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将降至19%或19.5%,且调降举措将多集中于明年上半年。
孙立坚与上述分析人士都认为,央行很可能于12月再度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央行应该抓紧时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并不是为全面放松货币政策打开空间,而是为未来通胀再度高企而需要收紧货币政策提供空间,毕竟从已经处于高位的存准率水平上再上调,银行压力将更沉重。”孙立坚认为,今后高通胀反噬的风险将很大。
孙立坚分析:“一方面,当前全球物价下跌的原因是欧债危机恶化,资本从新兴经济体流向发达经济体避险。但全球流动性泛滥情况依旧存在,大量资金很有可能再度流向新兴经济体,从而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另一方面,为解决债务危机以及刺激经济,欧美国家仍在不断释放流动性,这也为未来通胀高企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从中国来看,如果中国GDP增速放缓至9%甚至8.5%以下,中央政策就很可能转向以‘保增长’为主,其间,势必伴随着一定的通胀上升。”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孙立坚认为,中国负利率问题已经通过物价的下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目前不宜动用价格工具,但数量工具必须行动起来,为明年通胀再度高企时预先打开空间。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面临的风险是,从银行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能否进入到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领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