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主业利润率下降的影响,众多企业开始寻找新的蓝海,能源行业自然成了首选。在这块充满诱惑、同时布满荆棘的疆土上,谁能够最终如愿以偿?
文|本刊记者 范珊珊
风电放缓后的市场压力已经让张定金感受到了痛楚。作为全国最大的风电叶片制造企业的管理者,他不得不关闭苦心经营多年的酒泉风机叶片厂。
这是从2005年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投资风电行业以来,张定金感到最为艰难的一年。表面上看,建筑材料和风电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产业。其实不然。
“我们公司做复合材料,但这是一个小行业。考察一圈后,我觉得复合材料最大的应用应该是在风电叶片。”作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旗下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的董事长,他一直为企业寻找新的市场。而这一次直接进驻的是新能源。很难想象,这家从2005年开始从国外引进技术的企业,几年之内竟然做到了行业老大的位置。
对于中国建材这样的企业而言,低端制造业的发展路线已经毫无竞争力可言,需要寻找新的市场、技术乃至服务。按照此种逻辑,投资者们找到了新的蓝海——能源,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清洁能源都让他们感到兴奋,石油、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已成定局,大规模清洁能源因为成本的下跌未来将被大规模应用。
能源的巨额利润所散发出来的诱惑甚至吸引了房地产公司,作为全国知名的房地产商,绿地集团不久前公布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显示,该集团1091.07亿元的销售收入中,能源产业高达485亿元,同比增长了72%,占当期全部结算收入的44%。能源成为了其继房地产之后的第二支柱产业。
危机重重的房地产商转型做了“能源大亨”。不可否认,当前的经济生态下,能源是一个比房地产更具前景的产业。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潜在枯竭、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都在向世人宣告廉价能源时代已经终结。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市场”的双重身份下,投资能源正在变为一种潮流,跟随者自然趋之若鹜。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深厚背景的中国大型企业当然不会错失良机。
《能源》杂志记者手中就有一长串这样的名单:中国保利、中国建材、中航工业、中国中铁、中国南车、中船重工、中国北车、中兴通讯(微博)等等,这一系列“主业”与能源似乎关联不大的企业纷纷将注意力转向能源,并在伺机而动。
上述企业的投资动向,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国能源产业愈加繁荣,而其中非理性的投资冲动也在积聚潜在的风险。
也许,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他们获取高额利润后随即抽身。在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这些巨头们有着不为人知的考量。
能源争食者
11月上旬,当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进的身影出现在一年一度的矿业盛会——2011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时,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中铁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也遭到了来自加拿大、蒙古、安哥拉、刚果等国矿业人士的“围观”。
“这是我们第一次比较高调地亮相。” 中铁资源企业文化部部长王保良对《能源》杂志记者表示,“大家都熟悉搞基建的中国中铁,只是不知道我们居然还做矿产,都觉得很新鲜。”
成立于2006年的中铁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主要职责就是承担集团的资源投资建设。“当初之所以进入矿产资源,就是未雨绸缪,一旦哪天铁路建设市场萎缩了,资源市场就能够得顶上。” 中铁资源董秘办主任霍伟表示。
5年间,一向行事低调的中铁资源已经涉足煤炭、铜、金、铅、锌、铜等矿产资源,拥有境内外24家全资、控股和参股公司,设立了3家办事处和2家分公司。
和中铁一样,看好矿产领域的另一巨头是保利集团。以军民品贸易、房地产、文化艺术经营这几大业务著称的保利,早已在五六年前开始悄悄布局矿产开发,其业务不但涉及煤炭、金属矿业,连庞大的民营油企集团难以“敲开”大门的油气资源开发都悉数进入。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矿产资源开发为保利集团的第四主业。
不同于中铁、保利青睐传统资源的路径,一大批的“热钱”还涌入了清洁技术领域。中国建筑材料集团除了在风机叶片领域成就显著,其下属的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还成为了中国建材的“光伏孵化基地”,自主研发的与薄膜太阳能电池紧密结合的相关技术已经在国内的光伏企业得以应用。
在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看来,这是企业重要的战略布局。的确,细数中建材主营的水泥、玻璃等业务不难发现,产能过剩、国内外价格倒挂等因素让这家企业传统业务的持续增长遭遇了“天花板”。
作为中国建材在风电领域的强劲对手,中航工业在能源领域的步伐并不落后。除了和螺旋桨原理相通的风机叶片制造,其在燃气轮机装备、风电整机甚至废金属回收等领域都有所涉猎。这家脱胎于飞机制造领域的公司,将飞机的制造经验移植和嫁接到新开拓的能源疆域上。
当然,不乏和中国建材、中航工业这样有着同样出发点的企业。囿于自有业务的发展空间,开拓新的领域无可厚非。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认为,非以能源为主业的企业开始涉足能源行业主要是出于两大原因,一是自身扩张的需要,在经历了主营业务的增长乏力后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能源行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二是能源产业自身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包括石油、煤炭等多种能源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内对能源的需求依然保持旺盛态势。
只不过,在此间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两类企业:一类是以中国中铁、中国保利为代表的进入煤炭、石油行业的庞然大物,进驻的行业与原有业务关联不大,大笔投资等来的是高额的利润回报;还有一类是以中国建材、中航工业等企业为代表的一批进驻清洁技术领域的企业,进驻领域与原有业务密切相关,以原有技术为基础,将技术经验不断传导到新能源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涉足能源投资的企业中,中粮集团是个个例,其发展模式稍显特殊,中粮以延伸产业链为目标的生物质能源战略早已生根发芽。
对于这些新玩家而言,这确实是一片充满诱惑,但同时也充满风险和陷阱的陌生水域。与那些能源行业巨头相比,玩转新领域需要的是新玩法。
玩转能源
一列满载煤炭的列车从内蒙古白音芒来站缓缓驶出,不同于内蒙常见的运煤列车,这列煤炭列车行驶在西起锡林郭勒苏尼特右旗的郭尔奔敖包站,终至苏尼特左旗境内的白音芒来站的郭白铁路上,这是中铁资源修建的一条专营线路。在芒来,中铁资源斩获了成立以来第一个煤矿,储量达10亿吨。
以铁路建设起家的中国中铁深知交通对于煤炭的重要性,与铁路相配套,中铁还修建了一条公路。“很多矿产资源都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而要开发矿产资源,则必须有道路等基础设施,否则开采出来也运不出去。”霍伟向记者解释道。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今年内蒙古的铁路外运力紧张,发改委“2011年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指导框架”显示,内蒙古2011年煤炭铁路出省计划只有1.9亿吨。而今年,内蒙古计划产煤远超7亿吨。
铁路的紧张运力催生了一批“煤倒爷”,一纸车皮批文成了煤炭企业手中的香饽饽。与铁道部合作建立的深厚关系,显然是中铁资源在煤运领域的独特优势。
在矿业大会的演讲中,李长进提出,中国中铁发挥基建优势,采取“项目换资源”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铁特色的资源发展之路。“项目换资源”模式在能源行业并不鲜见,特别是在国内各资源省份频频传出某项目换煤矿的消息。
对于中国中铁而言,由于其基建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资源丰富的非洲,借助项目以及中铁的名号获得海外资源容易得多。
在新疆哈密广袤的戈壁滩上,保利能源拥有一家年产能达300万吨的矿井,基于此,保利在哈密地区的煤炭计划可谓是雄心勃勃——据其规划,一个千万吨级别的煤炭基地即将诞生,并且配套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将此项目打造成保利能源“疆煤外运”的主基地。另一个千万吨级别的煤炭基地则放在了煤炭大省山西,并依托此煤炭资源,建设“煤焦化”、“煤气化”两个工业园区。
从煤炭到发电,再到煤化工,保利在能源领域的规划极其明晰——打造全产业链。不仅如此,保利还将触角渗透到石油天然气领域,并与合作伙伴陕西延长石油一起扩展非洲市场。除此之外,保利集团还在深圳收购了一家贸易公司,将其太阳能事业部独立成立保利新能源公司,由于前期配合保利科技的海外市场以及国内军方需求开展了太阳能离网系统、风光互补等工程,定位为工程公司。
而房地产大佬绿地集团近日对外披露,其公司成功收购辽宁丹东煤炭深加工项目和浙江舟山石油产供销一体化基地。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力争于5年内建成年产量500万吨的现代化炼厂,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油品供应基地之一。以能源贸易起步的绿地,不断拓展其上游资源和下游供销网络,一体化的趋势极为明显。
表面上看,这几大巨头都在探索依托原有业务开拓市场,开辟属于自己的能源之路。在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吉鹏看来,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在拿资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同于资源市场,新能源制造行业基本上由民营企业集团占据主导地位。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做到低成本、技术领先对于这些巨头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与光伏领域明显的垂直一体化趋势和风电行业的全产业链大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向上和向下的步伐都较为谨慎。
“在未来,我们会专心做叶片,不仅是做大,还要做到最好。”张定金对记者表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业细分至关重要。“从战略角度我们有两个考虑,一定要把产业做大,只有风电叶片才能把复合材料做大,做到振兴。第二个是高端的,我们选择了碳纤维,这是最高端的技术,以后也可能大范围地应用在叶片上。”
再看看保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定位:面向非洲中亚,做强离网系统、精并网项目;立足国内,开展并网业务,主要的领域仍是光伏、光热。不但说明是系统集成商的角色,甚至突出目标市场。
矿藏还是泥沼?
进入矿产资源开发,源头并不难理解,其蕴藏的巨额利润吸引力十足。“煤炭明摆着挣钱,所以短期的取向太明显了。从局部来看,它有一定的合理性,具有实力的企业肯定有向高额利润产业投资的冲动。”王吉鹏分析道。
对于这点,中国中铁的一位内部人士并不否认。“传统的铁路基建利润率是很低的。而就能源资源行业来说,利润率整体来说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在你拥有定价权之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获得资源的过程中,企业与地方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大型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毋庸置疑。
相较于矿产投资,新能源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短板不能忽视。近几年,中国清洁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充分的市场竞争,押宝新能源的企业更需要魄力。对于新兴的行业,新玩家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有人说,新能源将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二次商业革命。不管革命爆发与否,这个以政策为风向标的新兴行业,在今年已经让“抢食者们”尝到了苦头。
“新能源是高风险的行业,一定要控制好规模、投入等,否则一定会出问题。”张定金说。
中国建材基于其玻璃产业进行研发,在太阳能领域看好薄膜技术。事实上,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外,鲜有薄膜电池厂家大获成功。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其在成都双流建立的国内第一条5兆瓦的碲化镉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在转化率和产业化步伐上都进展缓慢。特别是全球光伏产业都进入寒冬的大背景下,获得市场认可更为艰难,并且其拥有核心技术的太阳能玻璃已产能过剩。
“中国建材一直都是在主动创新,比如说叶片开发,我们一般提前两三年布局。但是投入非常大,要忍受很长时间没有利润回报。但是,只有做了创新才能为以后发展提供支撑。这个痛苦必须要承受。没有苦,就没有甜。”张定金无奈地说。
新能源产业的困境已经在这些多元化的巨头身上得到体现,“热钱”快速涌入后,接踵而来的是漫长的回报周期。作为中航工业在风电领域的标杆企业,中航惠腾生产的叶片因为胶黏出现质量问题而导致部分风场的风机叶片开裂,造成其业绩大幅下滑,而近期风电市场的大幅萎缩更对其造成了重挫。
显而易见,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在不同发展思路企业身上,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宛学智认为,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风险相对较小,产业发展成熟,尽管投入较大,但是收益稳定。相对而言,新能源初期投入大,见效慢,短期内难以产生收益,且面临较大的风险。但其发展潜力更大,一旦成功,将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
中国南车宣传部长曹钢材日前则向媒体表示,南车新兴产业切入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三块,都是涉及到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重要增长极。不难看出,不同的路线选择是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考虑中各有倾斜。
在王吉鹏看来,企业理性地判断是否进入新领域基于三种选择:一种是产业选择和组合。企业不是不可以多元化,如果某企业的业务过于单一,而有能力进入的领域与原有业务有一定的互补性,就可以发展;第二就是价值链的选择和组合。就是说虽然做煤炭,但是煤由内部来消化,作为产业价值链上内置的一部分,即可进入。第三,商业模式的选择和组合的问题,涉足的新领域有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就目前来看,对于高回报的能源行业,似乎很难用以上的模式清晰地进行界定。
对于这些庞大的中央企业而言,涉足能源行业可能已经超出其主业范围。业内人士分析,国资委作为央企的出资人,身份较为矛盾。一方面,强调剥离非主业;同时,希望央企做强做大。
“目前,国资委强调中央企业做优做强。而优秀其实就是利润,体现在质量上;强,是有大的含义。”一位央企负责人道出对“做优做强”的理解。在王吉鹏看来,国资委对央企每年硬性的考核需要央企的盈利来体现。
当然,非能源企业涉足能源行业必然会面临着众多风险,因此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十分重要。
一家刚刚涉足煤炭领域的央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进入矿业市场并不长,大量项目还处于建设期。现阶段还是投入多、产出少。”相较于神华、中煤这样老牌的煤炭企业,在技术和人才积累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虽然近几年来从各大高校院所吸纳各类人才,但目前投资还是趋向于露天煤矿。“露天煤矿开采比较便利,如果井下作业,风险会大增。不想因为事故给自己惹麻烦。”上述人士笑谈道。
与此同时,新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让刚刚涉足的公司抢占市场更为艰难。特别是主要依赖海外市场的光伏产业,成熟的欧美市场基本已几近瓜分完毕,这些企业不得不依赖母公司的优势寻找新的机会。“虽然太阳能市场竞争激烈,但非洲及一些发展国家对电力需求增长极快。加之保利集团这些地域的通畅渠道,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竞争力。”保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腾爱华向《能源》杂志记者表示。
值得担忧的是,由于国有企业在资金、规模、准入等方面均拥有民营企业难以匹敌的优势,一旦大量的国企进入能源行业可能会对中小民营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最重要的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能源行业,禁止央企进入显然不可能,但是国资委应当逐步规范央企的市场行为,使其正常参与市场竞争,而非利用行政权力或是垄断优势。” 宛学智总结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