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立栋:实践退市制度更需要勇气和决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1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张立栋

  本周一,创业板退市制度《意见稿》发布,就退市制度“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对此,舆论普遍给予积极回应,乐观者认为藉此可以遏制“借壳炒作”之风;进一步可以解决创业板令人头痛的“三高”现象。

  公允地说,征求意见稿虽则在内容上没有太新变化,但考虑到此举是在证监会掌门人履新不久后推出,或许可从中解读出新一届监管层推进改革的态度。

  我们认为,就当下市场环境而言,退市制度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修改而更是一种勇气和决心。

  先说技术层面。创业板现行退市条件主要包括连续亏损、净资产为负、审计报告为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等11项。

  而《意见稿》新增了两个反映公司规范运作情况和市场效率的退市条件。一是“连续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即创业板公司在最近36个月内累计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3次的,其股票将终止上市;二是“股票成交价格连续低于面值”,即创业板公司股票出现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每股面值的,其股票将终止上市。

  了解A股市场游戏规则的人都明白,新增退市条件并不能对“不合格者”构成实质硬约束。说白了,这两个条件,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轻松规避。

  因此批评者认为,退市制度恐怕会沦为“聋子的耳朵”。

  这种担心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

  事实上,退市制度的讨论是伴随着创业板的出生就开始了。然而所谓的“时间表”一再延后,之至遥遥无期。

  而就整个A股市场来说,从10年前PT水仙拉开退市序幕之后,仅有40余家公司退市,约占A股两千多家上市公司的2%。而在近几年中,更没有一家公司实现真正意义的退市,这是市场资源的极大错配。

  伴随着退市制度的实践不足,我们看到市场上对“垃圾公司”的疯狂炒作。深谙游戏规则的垃圾公司借制度漏洞公然挑战正常的投资理念,营造极坏的市场风气。

  我们看到,所谓“二一二”的游戏在ST公司中大行其道:连续两年亏损,然后扭亏为盈,接着继续两连亏,再来一个扭亏为盈。一些公司成为股市“不死鸟”,完全没有投资价值却长期赖在市场上,吐纳资金却无法产生真正的市场价值。

  这是为什么?除了技术漏洞外,更因为监管层在面对两种利益关系时的踯躅不前。

  因为,能否真的解决退市问题,必然要直面两种利益关系。即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短期来看,退市制度一旦付诸实施,市场价格中枢将会明显下移。上市稀缺性将大打折扣,市场存量参与者手中权益将不可避免被稀释。因此,对现有市场参与者而言,尽管谁都知道这是长期利好,但在短期内会形成“多输”局面。因此,尽管某些人“疾呼”引入退市制度,一旦付诸实施则会另一种态度。

  此外,坦率地说,中国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源功能方面并未承担与其规模匹配的职责。大量优质上市资源在市场外得不到低成本融资机会,而垃圾公司却尸位素餐。这在资本要素更为稀缺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诚然,局部的市场繁荣过,也有不少人成为受益者。但这和整体经济并没有形成有效互动,股市在承担“经济晴雨表”功能方面尚有不小差距。

  我们知道,放弃部分短期和局部利益并非易事,仅达成共识就艰巨异常,更不用说其后一系列复杂的制度安排。

  历史趋势使然,中国资本市场想要健康可持续,成为增长核心发动机,必然要求在某一历史时刻作出坚决选择。现在,无论市场整体估值合理性还是投资者成熟度都让改革所需的市场条件更趋完善,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和决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