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人才辈出搭建更宽阔的平台—— 写在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落幕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4日 15:06  国土资源部网站

  彝族长号悠远苍茫,锅庄舞热烈欢快,进行曲雄壮激昂……在热烈的歌舞中,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完美谢幕。

  疾风知劲草。大赛,让全社会认识了一批钻探精英,为即将实施的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选拔了一批排头兵。

  成果丰硕,发现培养一批高技能钻探人才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了举办的初衷——发现和选拔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优秀人才。从近40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金银铜牌得主,将成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急先锋。

  一场比赛何以能在几十万名钻探工人中掀起狂涛巨澜,让他们如此踊跃地参与其中?

  答案很简单:大赛为钻工们提供了展现技艺的“星光大道”,给钻工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荣誉和收获——决赛第一名将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前五名将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银牌、铜牌获得者将被授予“国土资源系统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各省另有奖励政策。曾经,对长年累月工作在地质找矿“最底层”的钻工们来说,这些荣誉远在云端;现在,只要身怀钻探绝技,这些荣誉就近在眼前。湖南有色金属217队的周顺湘坦言,他渴望通过比赛取得技师资格。“等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机会。”

  钻工中藏龙卧虎,不少人都有一身绝活,这次终于有机会在全行业、全社会面前大显身手,也难怪“老钻”们跃跃欲试了。大赛银奖得主、安徽313队的蔡正水说,他们队100多名钻工,报名参加比赛的就有30多人。

  大赛发现了人才,更培养了人才。以固体钻探为例,大赛的设置力图以适当的竞赛项目浓缩固体矿产钻探施工过程的主要方面和典型操作,考核选手的操作技能和对于钻探高级工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程度。其中,钻进岩样是以具有一定强度和较高硬度的全磁瓷砖模拟地下岩层,以选手在10分钟以内操作钻机打穿10层瓷砖后的岩心质量和钻进速度,检验选手操作钻探机械的水平,根据钻进对象合理运用钻压、转速等基本钻探规程参数的能力,合理选择和使用钻头的水平与经验,以及管理控制钻探作业现场的能力。泥浆性能测试与性能调整则考核选手对常规泥浆测试仪器使用方法的熟练程度,对泥浆基本性能参数测试方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使用常用泥浆处理剂调整泥浆性能的能力,以及对泥浆性能知识的掌握程度。钻具组装项目主要考核选手机械识图能力,熟练掌握测量工具的能力,独立进行钻具复原装配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考试内容与钻探实践密切相关。

  从报名、选拔到进入决赛,每一名选手都严格按照比赛内容进行了培训。采访中,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虽然培训时间不长,但由于针对性强、操作规范,钻探水平大大提高,对今后的钻探工作大有裨益。此外,比赛选取了代表当前固体钻探最先进工艺的金刚石绳索取心技术,客观上也推广了新技术。

  大赛为钻工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良机,赛场更成了选手们的另一座学校。尽管素不相识,但钻工特有的淳朴和彼此的亲近感,让赛场上少了几分剑拔弩张,多了几分和谐友好。赛场上,不同地区的选手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场景比比皆是。蔡正水师傅刚从钻机上下来,就大大方方地向“对手”谈起了经验。他可是全国小口径钻探的纪录保持者。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选手们的水平逐渐提高。而大赛金奖获得者张伦永更明确表示,将通过传帮带,让更多的钻探工人提高钻探技能,提升钻探水平。这也是选手们的共识。

  着眼未来,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共担技能人才培养重任

  在发现和培养人才的同时,大赛也敲响了钻探高技能人才断档的警钟。如何让更多的找矿高技能人才成长起来,保障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顺利实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这次大赛中,具有深厚功底的选手和经过强化训练的年轻选手成绩突出。这提示我们,培养找矿高技能人才要“两条腿”走路,——发展高等职业技能教育,从源头培养年轻的高技能人才;加强职工继续教育,让既有的钻探人才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的确,钻探行业太需要新鲜血液了。地质工作沉寂多年,钻探工作多年无人问津,而老一代工人正逐渐离开钻机。在这次比赛中,今年7月份刚刚毕业的刘强获得了银牌,年轻人的可塑性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再次显现。他们更年轻,思想更开放,思路更活跃,接受的教育更系统、更专业。他们将把钻探工作带进一个新时代。投身钻探,把钻探当成事业,他们需要的是对钻探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即便在矿业繁荣的今天,钻探之类的技能工作对年轻人依旧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工作艰苦、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是重要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华夏大地根深蒂固,要做到要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像重视高级专家的培养那样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像关心高级专家的成长那样关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社会理念的深刻转变,更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介入。只有真正建立起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长效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地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地质事业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显然,这次大赛是钻探行业发展历程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长沙赛区,当听到第一名金奖选手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在场的学生齐齐发出惊呼,呼声中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期待。而在云南赛区的闭幕式上,当金牌得主张伦永在发言中致谢母校云南国土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时,同学们的欢呼声犹如潮水奔腾,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自豪。欢呼声中传出的,有对前辈的祝福,更有职业荣誉感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仿佛看到,对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正在他们心中一丝丝蔓延开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钻探面对的是未知的地下世界,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一点,老钻工们都感受颇深。山东地矿四院的金奖得主李存峰就说,这一行要干到老学到老。这凸显了钻探行业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大赛能够得以举办,正是国土资源部坚持开展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成果。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纪树建说,中心开展职业鉴定工作多年,近几年还制定了国家职业标准,并形成教材,这几个基本条件形成了举办大赛的资格。据介绍,在这次大赛中,理论考试部分的命题便主要依据《钻探工国家职业标准》,命题范围则主要控制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组织编写的《固体矿产钻探工》培训教材。他说,今后中心还将继续推动这项工作开展。

  钻探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开展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很多一线地勘单位在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上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记者了解到,这次参赛的很多选手都从本单位定期组织的培训中获益匪浅。

  在大赛闭幕式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指出,要建立国土资源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工会等部门联动、地方政府与地勘单位通力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地质找矿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地质找矿一线紧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更使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钻探科技化,呼唤更多知识型技能人才

  大赛中,面对着代表当前固体钻探、水文水井钻探、工程地质钻探最前沿的工艺和技术,选手们表现不一。云南赛区裁判长杨晓奇总结,知识和操作的短板问题不容忽视。

  杨晓奇举例说,高级工应该知道泥浆静切力的大小反映了悬浮岩粉的能力。钻探过程中,一旦泥浆泵停止工作,冲洗液循环中断,钻进中不断产生的中粗岩屑颗粒就会很快下沉进而造成孔内埋钻事故。因此泥浆的静切力应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次比赛提供给选手测试的泥浆,具有静切力大、动切力小的特点。如果不经过一定的搅拌并进行剪切稀释,泥浆就会表现为高黏度。但在测试中,面对同样的泥浆,选手测试出的黏度值,结果相差很多。“泥浆是钻探的血液。但怎样使用好泥浆,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线职工技能的弱项,很多人一见测试仪器和泥浆处理剂就头痛,一听黏度、比重、失水量、切力就发晕。”杨晓奇说。

  固体矿产钻探技术正朝着“更好、更快、更深”的方向发展,更加知识化、对技能素质要求更高,是新时期钻探工人必备的素质。大赛评判委员会副秘书长季伟峰说,我国地勘行业整体的钻探技术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同时也体现在技能层面上。只有拿到实物样品才能验证矿藏的存在,通过大量的钻探工作量才能拿到可信的储量,要拿到深部的实物样品,钻探是唯一手段。“要实现攻深找盲和特殊景观地区的找矿突破,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战略目标,不仅要在找矿理论上有所突破,钻探工艺方法的突破更是关键。”他说。

  杨晓奇说,先进的钻探设备和钻进工艺方法的应用,需要有一大批有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对每一个技能型劳动者来说,不仅要知其然,还要尽可能知其所以然,才能为技能成才、岗位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落幕了。但无论是裁判还是选手,都希望大赛以制度化的形式坚持举办下去。

  在大赛结束当天,记者了解到,已经有知名矿业公司在收集金银铜奖的获奖名单,准备网罗人才了。还有人提出,采矿业也要举办这样的大赛,发现和培养采矿业的优秀技能人才。看来,大赛的影响正逐渐延伸、深化,它的意义远不止人们现在所看到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