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气候门"事件又掀波澜 5000余邮件遭黑客泄密(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4日 11:12  中国经济网微博

  

  

气候门

  

气候门

  两年前轰动世界的“气候门”事件,现在又上演“续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每日邮报》在线版11月22日消息称,新一批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电子邮件及其他文档再遭黑客泄密,其内容均被放到互联网上。

  东英吉利大学此次迅速作出反应,指称该事件制造者故意选择在联合国即将召开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前在网上公布这些材料,意图破坏年终的气候谈判。而由于这批邮件疑似仍为当年被盗但未遭公布的那一批,因而事件发生后,多家外媒网站均有评论称不看好这种做法,时机与用意过于明显且不正派。

  曾被污“操纵科学”

  2009年12月,在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举行前,有黑客进入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部门计算机系统,盗取了1000余封往来于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讨论气候问题的邮件和其他3000多份相关文件,并发布到网上,引起轰动。

  依据邮件所表述的内容,人们发现,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支撑研究单位,支持“气候异常变暖”的东英吉利大学气候中心存在严重的“操纵数据”的嫌疑。这随之导致IPCC认定的“人为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显著变暖”这一论断的科学性遭到各界的严重质疑。该事件引起全世界针对气候变化真实性的关注,被媒体称为“气候门”。

  东英吉利大学在全球气候研究方面地位卓越,其下属气候研究小组的一些数据和结论,亦是联合国有关气候报告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事件出现后,不但IPCC承受空前压力,人们亦纷纷质疑当时一轮轮气候谈判的科学基础,对当时的会议结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而接下来,在对所涉及到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多方调查之后,东英吉利大学在其气候研究中涉嫌操纵科学、玩弄数据的指控并未成立,目前,绝大多数科学家仍支持气候变化的既有结论。

  今再遭“暗箭中伤”

  与两年前相比,此次遭到泄露的电子邮件多达5000多封,其余还包括与IPCC有关的大量工作备忘。

  不过,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对文件内容的检验,这批文件可以被证实属于两年前被窃取的那一批。

  而更引人眼球的是,泄密者同时还发布了写有自己观点的文档,要求世界各国必须拿出巨额资金支持能源技术的发展,以保证2030年之前温室气体排放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

  对此,事件的当事方东英吉利大学的声明是:学校的计算机系统近期并未遭到侵入,并且鉴于这些借由俄罗斯某服务器发布的文件资料数量过于庞大,很难证实其真实性。但东英吉利大学认为,这回与2009年那次有相同之处,就是对泄密文件采取不着痕迹的“加工”,即把一些字句脱离上下文关系地“摆出”并“放大”,使句子在没有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失去了原有的意思,过分“断章取义”。

  邮件接收方和发送方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迈克尔·曼恩将这次泄密事件形容为“非常乏味”。他对英国广播公司称,一些人其实很清楚他们反驳不了“气候因人为原因而变化”这一科学事实。

  东英吉利大学在声明中也强调,全球变暖这一论断已经被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球表面温度研究小组在内的三个独立咨询机构及其大量研究结果所证实。而此次泄密事件对该结论的无视,很大程度上意在再次挑起对全球变暖这一论断的争议,并对即将召开的、被公认为非常重要的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造成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王慧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