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可持续永远是资源开发的灵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4日 09:41  中国经济时报微博

  ■探访加拿大页岩气技术(2)■本报记者 范思立

  一个有篮球场大小的回收水池,四周覆盖着防护网以防止鸟类和动物误入,并且池底有防渗层。这仅仅是壳牌桦树场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小细节。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加拿大俾诗省采访壳牌桦树场页岩气开采项目时,无论是技术管理层抑或社区沟通经理,他们更愿意向记者展示其可持续发展的一面。“毕竟作为资源开发项目,如何保护所在地的水、空气、野生动物和社区,一直是壳牌所关注的。”壳牌加拿大副总裁路易·奥格尔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壳牌有经过验证的一套框架体系。

  可持续的技术保障

  用压裂技术开采页岩气需要大量的水并且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壳牌试图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保护当地的环境,从而达到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在钻井开始前,壳牌还对作业点周边的水井进行检测,以确保在水质万一发生变化时能够探知。”桦树场钻井经理麦克·贝里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桦树场项目中,目前并未发现污染地下水的情况,一方面压裂的位置要比地下水低150米左右,另一方面气井管道也与岩层有钢管和水泥层的双重隔离。

  在桦树场,做隔离要首先打一个600米深、0.3米宽的竖井,这个竖井的深度超过地下水层150米以上。而后,插入一根0.22米宽的钢管,在钢管中注入水泥,用水将水泥推入钢管壁和气井壁之间。完成这一竖井的加固后,再在钢管中继续向下打井,直径0.2米,深度则达到2300—3000米。

  竖井完成后便进入水平阶段,气井的水平长度在1800米左右,整个气井长度大约为4500米。钻井完成后,要在井中加入一根0.114米宽的钢管,然后同样在钢管和井壁之间注入水泥加固。壳牌的每个气井完成后,都要经过气密性检验,否则就不会被批准生产。

  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壳牌桦树场项目开发经理曼努埃尔·威廉姆斯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一个水平井需要进行8—9次压裂,每口压裂井需要5000—8000吨水,每次压裂后回收的水,都在静置沉淀后重新进入储水罐,添加杀菌剂后进行下一步的压裂。该场地的压裂工作完全结束后,回收的压裂液经过管道送到几公里外的一个蓄水池。

  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两个储水池,一个用来储存废水,一个用来储存来自当地皮斯河和水井的新鲜水,容量分别为2万立方米。由于回收水池中的废水中含有盐分和凝析油,需要在废水池下面垫上防渗膜,并在废水池四周覆盖防护网,以防鸟类和野生动物喝水。记者了解到,废水池的防护网需要投入35万加元,防渗膜得花费20万加元。

  目前所用水源来自当地的皮斯河、水井以及回收自生产井的水,但是当地政府只允许从自然水源抽取几百吨新鲜水,所以大部分的压裂液只能使用回收的废水。

  曼努埃尔·威廉姆斯向本报记者透露,壳牌为了减少对当地新鲜水资源的使用量,出资975万加元在俾诗省道森克里克市建造一个再生水设施厂。据悉,该项目将于2012年初投入运营,每天可以生产再生水4000立方米,再生水可通过49公里的管道输送至气田,以用于气井压裂。

  “城市废水和压裂废水在道森克里克市处理后,还可以用于市政用途,例如完全可以用于体育场用水。”曼努埃尔·威廉姆斯说,并且实现了环境、当地社区和经济效益的三赢局面。

  此外,壳牌还在研究该地区盐碱滩深蓄水层的规模和质量,为将来寻找替代水源,以降低对新鲜水资源需求。

  和谐的社区关系

  壳牌通过公众开放活动、影响评估讨论会,以及社区顾问团等措施,希望将桦树场社区纳入到决策过程中。

  麦克·贝里表示,如果将水用车辆运输至遥远的作业现场,会引起当地社区对于安全、交通和排放问题的担忧。所以,壳牌在桦树场为了收集压裂和采气过程中使用的水并循环利用,将这些水由管道输送至气田中所需之处,降低了车辆往来。

  除了在道森克里克市建设再生水设施的建设,壳牌还尽量降低作业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例如水平钻井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打井的位置,降低对通行道路的要求和对地表的影响。壳牌还计划建设当地的主要道路,以便支持未来业务发展的同时,绕过当地农民居住地。

  壳牌努力在经济上给予当地社区支持,确保将工作机会提供给当地居民,壳牌还积极为当地人民改善生计组织能力建设活动。壳牌还加强在该地区与“第一民族”即当地原住民的关系,使他们从传统居住地的开发中获得实际利益。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