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障房差钱6000亿:3成项目挖坑待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4日 07:04  时代周报微博

  本报记者 姜燕 明鹏 发自上海、北京、广东

  亏损难题如何求解?保障房债券能否解资金困局?

  上海三林镇懿德居住区的15街坊10/4宗、17/2宗地块因为土地权属争议,闲置至今,却已经被纳入保障房的开工数据中,佛山大良南国西路公租房项目被曝开工数日后又停工;珠海多个新增保障房项目列入新建数据中,以图充数。

  全国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挖坑算开工”,地方政府为应付上级检查,而玩的保障房建设的“文字游戏”,使社会各界对保障房开工率的真实性、竣工时间、资金到位等问题产生担忧。舆论压力之下,11月11日,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向媒体承认,其中存在约1/3的“挖坑待建”情况。为此住建部已经下发通知,要求此类房屋年底前务必完成地基结构的施工。

  然而,齐骥此言未能平息质疑。时代周报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保障房项目尚未开工、建成公租房成本难收、后续到位资金堪忧、企业参与不盈利反亏损的现象。保障房建设之路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上海闲置地块列入开工项目

  保障房建设,如何才算开工?

  对此,齐骥表示绝不只是“挖个坑”,必须大体达到:一是年初比较早开工的项目尽量做到结构封顶,基本建成;二是开工较晚的项目力争完成基础,进入到地上的施工,让老百姓能够看到它的进度;三是开工急促的项目,到年底工程要做到地基基础和结构的施工。然而,在全国各地,尚且存在因各种原因基本未动工的保障房项目。

  据东方网之前的报道,规划总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的三林保障性住房基地,作为上海大型居住社区之一,其规划总人口8.45万人,17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已全面开工,其中140万平方米住宅已达到预售标准,预计到2011年底前,三林基地的保障性住房将全面竣工。

  但是,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已上报纳入开工数据的三林保障性住房基地中,却有一块占地97亩的土地由于权属争议,闲置荒芜至今,甚至都没有“打洞”。这块位于三林镇懿德居住区的15街坊10/4宗、17/2宗地块,被三鲁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地块四周被围墙围起,空荡的地块上突兀地摆放着两个集装箱,围墙之外林立着已经基本建成的保障性住房。

  此前,时代周报曾报道过,该地块原本属于上海银马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马”),该地块由最初的工业用地调整为住宅用地后,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推诿,银马与浦东新区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等多部门沟通协商,却迟迟拿不到土地证。

  2008年,周小弟案发后,上海市房地局将三林懿德居住区2000多亩土地全部收回,用地性质全部调整为三林保障房基地,银马的土地随后也被一并调整为保障房用地。

  银马公司董事长王文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时跟浦东新区相关部门协商同意将其中50%的土地建设中低价房,并打算在此块地上创新建设“民间保障房”。但直到2010年11月6日,上海义品置业有限公司在该地块上准备开工钻探时,王文才得知该地块“一女二嫁”,政府部门并没有给银马一分钱的补偿就擅自将该地块收归国有,也没有任何公示或通知银马该地块进行招标,2010年悄悄以经适房名义将部分地块划拨给了上海义品置业有限公司。

  11月21日,浦东新区公安局派出的维稳工作人员口头告知王文才,该地块即将“强制”动工,理由是此地块去年11月就已经纳入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范畴,已经向全市人民承诺明年即将交房,但到现在都没有动工,各方都很焦急。

  珠海新建变新增

  而在广东珠海,同样有一块保障房用地在晒太阳。

  于2008年奠基的珠海南屏沁园保障房项目,被统计纳入2011年珠海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项目落实及开工情况统计表中,表格中,该项目实际开工时间为2010年12月。然而,时代周报记者于2011年11月20日傍晚前往该项目现场时发现,偌大一个施工场地仅停有一台小型挖土机,工地内右侧一排建筑工人起居简易房,仅有两三间亮灯,其他都无人居住。项目用地,仅做简单平整之后再无施工。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2011年4月,就有媒体报道南屏沁园项目因为打桩遇到孤石而不得不停工的消息,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也并未正式复工。珠海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的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该项目原本就有一个施工队,后因孤石问题而再招标一个施工队,后来上级部门担心两个施工队导致权责不明,故又恢复至一个施工队。其间招标、协商沟通过程耗时过长。

  除了一些项目确实未开工之外,一些地方只为完成指标,把整治环境的一些拆迁安置房也纳入保障房范围;有的把其他类型的住宅或者是去年没有完工的项目,也纳入新建保障房统计。这些做法看似带来了表面繁荣,却与保障房建设的实质要求相差甚远。

  以珠海保障房建设为例,截至9月份,珠海市住建局数据显示,已开工14个项目,开工套数为9514套。然而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实际上,截至2011年9月9日,珠海仅新建5个保障房项目,套数3413套,与9514套相差甚远。对此,珠海住建局住房保障科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2011年初,珠海市政府与省签订目标责任套数为新增7910套,而珠海市以前保障房的统计口径中,未将企业自建职工宿舍形式的公共租赁房统计入内,因此可以纳入2011年的新增。

  此外,时代周报记者还注意到,珠海市2009年、2010年开工的锦园、南屏沁园、五洲花城二期、横琴新家园、库区移民新村等城市危旧房改造同样出现在上述表格中。时代周报记者质疑,为何中央要求新建的保障房,到珠海市相关部门就变成新增。上述珠海住建局住房保障科人士表示,珠海市是按与广东省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来执行的。

  600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

  保障房的资金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年初的规划,今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量为1000万套,需要资金1.3万亿-1.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210亿元,地方政府筹集4000多亿元,其余的8000亿元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

  而央行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金融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2808亿元,新增保障住房开发贷款1150亿元。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现在中央的钱已经全部到位,即便认为地方政府的4000亿元完全到位,那剩余的8000多亿元资金是从哪来的?除了2000多亿元的信贷之外,企业自有资金和企业债是最大的源头。“而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信息显示,这两方面的资金来源势必无法弥补信贷之外的6000多亿元缺口。”

  然而,地方政府的4000亿元资金也并非那么容易到位。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地方政府筹集保障房资金,有的是按土地出让金的5%或者10%来提取,或者按土地出让净收入的10%提取。据珠海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人士介绍,珠海市并没有具体比例,主要来源当然也是土地出让金、财政预算。然而,今年上半年,珠海市土地出让金为44.4亿元,仅完成预算的1/3左右。在财税收入方面,珠海近几年的额度也仅为100余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厉害,而财税收入总量不高。

  然而,珠海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却认为资金不成问题:“2011年开工项目,资金均已到位,不用担心。然而,后续新建保障房的资金很可能变得紧张。”

  不同于珠海市,深圳、广州等4个城市已经在试点做保障房债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秦虹近日表示,保障房债券能否顺利发行,关键是看收益率能否满足投资者要求,除了本身公租房的租金回报之外,仍需一定的政府补贴。

  事实上,公租房为保障房建设的主要形态,单靠租金回报,回收成本将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广州公租房万汇楼发现,单凭租金回报,万汇楼需要57年才得以回本。

  这会让很多资本就此失去对投资保障房的兴趣。

  南京市住房和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宏定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定要平衡好资金的使用、归还,按时归还才会让观望资金积极入市。

  保障房建设不赚钱困境

  保障房建设,凭什么得到资本、企业的追捧?“究其根本还是要实现盈利,才会让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动心,而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才是保障房建设得以持续的重要保证。”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事实上,目前很多房企参与保障房建设都是亏本的。

  这一点可以在北京的保利嘉园项目得到印证。保利地产副总经理胡在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单靠商品房销售平衡,保利嘉园的保障房项目是亏损的,后来靠销售商铺才填补亏损。

  无独有偶,马上可以申请租赁的远洋地产旗下项目远洋?沁山水中公租房部分也是亏损的。其媒体公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该项目略为亏损,目前已经移交给政府,由政府负责出租、管理。

  相比而言,承建、代建保障房较多的首开股份对保障房是否盈利的体验最深。首开股份董秘王怡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保障房选择的地点、配套条件一般,对市场机构参与的吸引力不大;其二,有些商品房小区配建了一部分保障房,由于目前商品房销售不佳,整个项目很难实现盈利;其三,政府规定的双限房,价格过低,企业无利润可言;其四,一些政府回购的项目,回购时间没有保证。“例如,政府原计划5月回购,因为一些原因而拖到10月,你就得多垫资5个月,无形之中增加了资金成本。”

  王怡认为,保障房建设不赚钱,有的项目甚至略为亏损。为了平衡整体利润,首开股份拟定施工保障房面积不会超过全部施工面积的1/4。

  事实上,从利润方面考虑,在香港上市的房企雅居乐就明确表示不参与保障房建设。“目前保障房建设,主要由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央企,或地方国有龙头房企(如城建集团)来完成。”世联地产首席分析师王海斌如是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如此来看,房企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动力并不大。今年以来,各地配建保障房住宅土地的流拍便是佐证。

  保障房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民众无理由期待政府全部“买单”。事实上,各级政府“四两拨千斤”,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保障房建设,才是上策。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