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清公司接班人模式之困:秘密建储制匆匆谢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4日 06:10  南方都市报微博

  范军专栏之 从汗位推选到秘密建储:大清公司接班人模式之困7

  从嫡长子继承制到秘密建储制,大清接班人模式又发生了巨大变化。雍正首创的秘密建储制,先后选出了大清公司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接班人。这四个接班过程,大清公司组织并无类似于康熙时代的大动荡。如此看来,秘密建储制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要强于嫡长子继承制吗?

  良好的愿望未必导致良好的结果。从制度设计理念来看,秘密建储制的初衷是求稳与求贤兼具--秘密,选贤,摒弃党争。然而理念的设计过于理想化,在一个充满泄秘可能和接班人选拔标准、养成教育缺失的现实下,求稳与求贤两者均告失败。

  当下的公司组织亦有这样的现实:对接班人没有长远规划、提前培养,遴选过程程序非公开、标准非公开,最后时刻才匆匆宣布接班人人选。大清公司的实践之果可资借鉴。

  雍正首创“秘密建储制”

  雍正在刚刚上位就急于秘密建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嫡长子继承模式失败后,他的接班人身份遭遇其兄弟们的质疑和挑战,以至于实行秘密建储成为了他加强董事长合法性身份的一个技术手段———只有在法理上确定接班人才能明证其董事长身份的合法性。而一旦他有所闪失的话,允禩等那些曾经的接班人人选将找不到借机操作上位的空间。秘密建储制的推出在时机上的玄妙之处就在这里。

  的确,雍正上位时的处境是很危险的。在其解决接班人遗留问题收官之前,这些曾经的竞争者小动作不断,并不认同他董事长身份的合法性。如此形势之下,雍正先在制度层面上将身后事安排好,以确保公司组织在非常时期有章可循。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乾清宫西暖阁,雍正发表谈话,谈话对象是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及九卿。雍正说:“朕自即位以来,念圣祖付托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当日圣祖因二阿哥(胤礽)之事,身心忧瘁,不可殚述。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又别书密旨一道,藏诸内府,为异日勘对之资。”

  这便是大清公司接班人模式中著名的秘密建储制。雍正的制度设计里有三个“密”字———密封、密藏、密旨。同时做了备份,以防盗版。但这些都是表面形式,最主要的,秘密建储制在制度设计上有其独特之处。秘密建储,说明储位还是存在的,只是秘而不宣———皇子间不再明立太子,由是东宫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储权也就不成立了。此举避免了储权对君权的挑战,维护公司现任董事长的权威,是专门针对嫡长子继承制中储权过强的弊端所作出的制度设计。另外嫡长子继承制下太子和皇子间的冲突也由此消弥于无形,太子党和皇子党无从谈起,公司内部呈现出稳定局面。

  求稳难

  制度设计理念如此,但真的稳定了吗?历史似乎给出不一样的解答。

  雍正秘密建储之时,长子、二子已死,接班人中三子弘时二十岁,四子弘历十三岁,五子弘昼比弘历小三个月。雍正八一七谈话之后,第一个自觉接班无望的人是弘时。因为在当时的几个皇子中他是唯一成年的;另外从生母这方面来说,弘时的生母李氏是侧福晋,其身份之尊贵仅次于嫡福晋,而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在当时并无正式位号;并且在雍正的长子、二子先后夭折、四子弘历还未出世之时,弘时曾是雍亲王的独子,深受宠爱。按照常理,弘时当是接班雍正的第一人选。但雍正八一七谈话的内容表明,弘时已经被排除出局了。事实上,三个“密”字也阻挡不了接班人问题上的信息屏蔽,雍正秘密建储三个月后恰逢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自己并不亲往景陵致祭,而是在诸皇子中派遣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第二年同一时日,弘历再次代父“祭景陵”。受刺激最严重的弘时,怎能不做

  出激烈反应?弘时由此做出一个重大选择:投靠八叔允禩,跟父亲对着干。他“放纵”、“不谨”,公开对允禩等人的处境表示同情,同时对父亲雍正的所作所为大加非议。

  接班人选战是个敏感问题,一旦处理不慎,自觉接班无望的候选人往往会做出伤害公司组织的极端事情来。雍正随后宣布将弘时逐出紫禁城,并勒令他去做允禩的儿子,父子之情宣告断绝。两年后,年仅24岁的弘时郁郁而终,成为秘密建储制的第一个牺牲品。

  雍正秘选接班人的案例或许可以说明制度设计上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秘密建储也不可能杜绝拉帮结派问题。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二,乾隆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的前一日,权臣和绅就向永琰暗递如意,以拥戴自居。

  针对党争,事实上,雍正已在秘密建储之时做了制度方面的设计。他在雍正元年正月就下令:“凡上三旗大臣、侍卫官员人等俱不许在诸王门下行走。……嗣后如有私相行走之人,一经查出,即行参革。”上三旗官员地位尊崇,权力巨大,一旦参与接班人之争,后果不堪设想。而秘密建储对于这些高官来说,犹如在自己的仕途上押宝,一旦押对了人,以后的荣华富贵也就有靠了。

  在这个意义上看秘密建储,尤其是在不能完全杜绝泄密的情况下,存在着和嫡长子继承制一样的问题,(暗定)太子和皇子间的冲突始终存在,太子党和皇子党的明争暗斗如影随形。尽管雍正有如是担忧和相应的制度设计,但在他的公司,接班人问题还是层出不穷。雍正在世时,虽然他长大成人的四个儿子(弘时、弘历、弘昼、弘瞻)中公开起来逆势而为的只有弘时一人,但当雍正去世、弘历成为接班人———乾隆帝时,弘昼、弘瞻也愤愤不平,蠢蠢欲动了。弘昼经常藐视乾隆的董事长权威,行为怪诞,令乾隆大伤脑筋。和康熙一样,雍正也对他的接班候选人进行无差别培养。梦想破碎后,弘昼只得用一些怪诞的行为为其隐晦的心理做注脚,只将接班人困局演绎得九曲回肠,沉重莫名。比如他动不动就在家里给自己操办丧事,躺在棺材里听府上丫头老妈子们做嚎啕大哭状,自己却偷着乐。

  弘瞻采取的则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个善诗词、雅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并不承认新董事长掌权的合法性。乾隆盛怒之下,将他降为贝勒爵位,并罢免其一切差使。弘瞻的余生因此变得了无生趣,和弘时一样,他也是郁郁而终,成为接班人问题的又一牺牲品。

  由是,秘密建储制并不是矛盾冲突的屏蔽器,而极有可能只是延缓器罢了,类似于雍正接班的那种宿命并没有完全摆脱掉。事实上,秘密建储制没有历经康熙九子夺嫡式的考验。雍正公司及以后的情况和康熙公司相比,要风平浪静得多,接班人人选少,公司人心思定,可以说接班人问题上大局已定。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比较两种接班模式之优劣,说服力不够。如果放在康熙公司的历史情境下,很难说秘密建储制在求稳上能比嫡长制胜出多少。

  求贤更难

  秘密建储制一方面是求稳,一方面是求贤。求稳难,求贤又如何?

  理论上说,秘密建储制是对嫡长子继承模式的反动。站在组织进化的角度看,无疑是积极和进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乾隆选接班人时可入选储位者有四人,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彼时的永琰只有13岁,乾隆认为其他人等或沉湎酒色,素无人望;或性行乖戾,柔而无断。只有这个永琰(后来的嘉庆皇帝)“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便以最“贤”者秘立其为接班人。

  嘉庆选接班人时是二选一。一是皇次子绵宁,一是皇三子绵恺。最后绵宁(道光皇帝)入选,秘立为储君。绵宁入选的理由是性格“谦冲”、“不矜不伐”,同时“崇俭”不奢,在武功方面也很了得。因为文武双全,性格、品德良好,绵宁就成为接班人的最佳人选了。

  道光选接班人时曾有小小的困惑。他要在皇四子奕 和皇六子奕 间二选一。两人一个15岁一个16岁,和道光年轻时候一样,也是文武双全,性格、品德良好。最后道光选的接班人是奕 。因为在诸皇子会校猎南苑时,恭亲王奕 获禽最多,而奕 未发一箭。道光问其故,奕 给出的回答是“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就因为这一句话,他便以最“贤”者被秘立为接班人。

  可见,与嫡长子继承模式相比,秘密建储模式下接班人的选拔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似乎更符合公司管理的要求。但这些“贤人”上位之后的情况又如何呢?

  永琰上位为嘉庆皇帝后,性格过于仁慈、谨小慎微,治国不力,以至于公司上下贪污腐败层出不穷,他亦未大胆推出改革措施,在公司亟待转型之时坐失良机,诚为憾事。

  道光和咸丰这两位接班人上位后的业绩也乏善可陈。道光重用“多磕头,少说话”的大学士曹振镛治国,虽以节俭名世,财政状况却每况愈下———道光二十八年,道光公司的户部仅存库银十二万三千九百余两,而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大清户部库银“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咸丰的情况更是糟糕,作为公司董事长,其素质和视野很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他下文要各参战部队“参酌施行”詹事府詹事殷兆镛提供的棉被御敌法以及其他匪夷所思破夷之策,比如鱼网御炮法等等,成为中外军事史上的笑柄。如此低能的治理能力导致大清公司差点被其他国际公司清盘,董事长咸丰最后未能收拾残局,只得匆匆逃到避暑山庄避难。

  何以在求贤若渴的制度设计理念下,产生了如此相悖的结果?秘密建储模式下的选贤既需要有效的选拔标准,也需要能经受实践检验的考核机制。首先,秘密建储模式下,没有集体共议制度,董事长一人说了算,出于对皇子及生母的宠爱等因素影响,选贤不可能做到真正公平。乾隆选接班人,最初选的是两个嫡子永琏和永琮,他称永琏“为人端重醇良”,永琮“秉质纯粹”,但其实只是乾隆偏爱这两嫡子罢了。不过这两个嫡子去世得早,乾隆只得在自己六十三岁时再选接班人,这才有了永琰的入选。此外,选拔标准和考核机制也有缺失。作为一个超大型公司的未来董事长,治理能力才是选拔标准中的首选。道光只懂艰苦朴素,没有将公司做强做大的能力,最后日子也只能是入不敷出;而道光又只因奕 一句“不忍伤生以干天和”而择其作为接班人,殊不知因其治理无方,导致差点公司倒闭,生灵涂炭“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云云,称得上是反讽了。

  此外,和嫡长子继承模式下对接班人进行特殊的养成教育相比,秘密建储制有它的软肋———没有适度的接班人养成教育以培养未来董事长的公司治理能力,暗中拟定的接班人由此失去能力提升的空间。嫡长子制下可以公开培养接班人,并在接班人养成教育中以一些特殊对待,而秘密建储制为公司稳定计,只能一视同仁了。雍正建储后,虽然弘历被秘立为接班人,但为了避嫌,雍正只能将他和其他皇子一起培养。雍正十一年,弘历和弘昼同封为亲王,后又共同办理苗疆事务。如此模棱两可的接班人养成教育,一方面缺失了让接班人独当一面的特殊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埋下内讧的隐患。

  在这个意义上看秘密建储制,不管是求稳还是求贤,它都没能达到目的。而从漫长的尝试和突破路径看,从汗位推选、到嫡长子继承、再到秘密建储,大清公司接班人的模式之困始终没有一个正解。作为最后的破解努力,秘密建储制最终也只能昙花一现,匆匆谢幕。大清公司再也选不出合格的接班人,离其关张的日子已是指日可待了。(本系列完)

  【作者介绍】范军,曾为报社记者、杂志主编、影视公司文学策划,出版有《最三国》、《帝国不语对枯棋》、《下一个出局者》等书。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