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晴
21世纪网讯 目前,外围经济环境恶化的风险在加大,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难以寄予过高期望;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正在见到效果,通胀水平得以遏制,房地产市场进入僵持阶段,货币供应增速大幅回落,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正面临趋势性下降的局面。
如何应对这一局面?现在的政策导向基本可以确定是“预调微调”或“定向宽松”。但“定向宽松”面临很多挑战,实施效果很难收到“定向”的靶向成效;并且,解决中国经济趋势性下降问题,要点在于推进新一轮改革,挖掘新的产业增长点,提供一次生产率提升的机遇,定向宽松一旦以各种或明或暗的途径变成新一轮“救市”,那就丝毫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国信证券发展研究总部研究员赫凤杰认为,具体来看,当前“定向宽松”货币政策面临四大挑战。
挑战一:总量调控,靶向效果较差
从理论上来看,货币政策是一种需求总量调控政策,其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或社会融资总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从传导途径上来看,货币政策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影响总需求的不同部分,一般认为,它主要通过利率效应和托宾Q效应影响投资,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通过汇率效应影响净出口。现在中国的总需求正在向调控目标方向发展,通货膨胀有下落趋势。我们所担心的只是中小企业的问题,这属于结构性问题,而且是一种在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即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挑战二:资金能否进入小企业?
银行放出的信贷资金,究竟有多少真正惠及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小企业?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及时出台了经济刺激方案,新增信贷极度宽松,然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愈加恶化。这一期间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国有投资比重明显提高,同比增加了40-50%,而民间投资仅同比增长27.7%。2008年,全国贷款总额增加了14.9%,其中,新增小企业贷款只有225亿元,比上年仅增长了1.4%。
当前,小企业融资的焦点问题是融资渠道畅通与否。高利贷问题发生在民营企业最为集中的温州地区,这就是因为金融体制的垄断和区隔造成事实上的两套金融系统:政府性质的企业享受着不到10%的年贷款利率,民营企业是年利率100%左右的高利贷。
挑战三:资金能否进入实体经济?
银行放出的信贷资金,究竟有多少真正进入了实体经济领域,又有多少停留在虚拟经济领域?如火如荼的炒房热潮、PE热潮昭示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乐观。如果本来应当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但却进入虚拟经济领域的信贷资金占信贷资金总量中的一定比例,那就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它们及早转入实体经济领域,否则只会使股市、楼市产生泡沫。
挑战四:资金能否进入目标产业?
银行放出的信贷中,即使有相当大的份额进入了实体经济领域,那也要进行结构分析,弄清楚其中有多少信贷资金进入了房地产业、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和产能即将过剩的行业,有多少信贷资金进入了属于短板的行业或急需信贷支持的新兴高技术行业?现阶段,定向宽松所释放出的信贷资金是否会拐弯抹角地进入房地产行业是焦点问题。
对此,赫凤杰表示,当前在“定向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需要从四个方面做好防止陷入“变相宽松”的防范工作:一是应该以财税政策为主,以货币政策为辅,在运用货币政策时,也应该以价格工具为主,以数量工具为辅;二是发展新的适应小企业融资的融资体系,以增量促进存量的改善;三是让经济周期法发挥优胜劣汰机制,再平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回报率;四是定向宽松与严格调控要两手抓,不可因为定向宽松的必要性就让宏观调控政策再度前功尽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