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全球经济增长需APEC成员同舟共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5日 10:31  中国经济时报微博

  ■王勇

  11月10日至14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 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夏威夷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绿色增长、能源安全以及规制合作等问题。

  笔者认为,这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在继G20领导人峰会之后召开的,欧债危机的蔓延和升级、全球经济失衡以及复苏乏力等都会对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这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需强调各成员国应同舟共济,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做出各自的努力。

  多因素致经济增长失衡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缘何会出现经济增长失衡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美国因过度消费、储蓄不足以及出口设限等因素形成的经常项目逆差乃至财政赤字庞大;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其中主要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则相对应地拥有较大的经常项目顺差。二是近年来全球国际储备总量增长很快,但各国储备倾向的发展却很不平衡。发达经济体的储备近年来存在下降的趋势;而新兴市场经济体无论是从储备与进口的比率或储备与短期债务的比率,其储备增长倾向非常快。三是欧美发达国家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影响深度与广度要比新兴市场经济体严重得多,致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去杠杆化尚未完全结束;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却面临再杠杆化问题。四是美国尤其是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的漩涡,无论是美国出现债务违约或遭降级,还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不仅会打击美欧经济复苏,进而传导给其他经济体,而且也容易引发新一轮动荡,直接冲击全球经济;而相比之下,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这一指标要好得多。

  此外,尽管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推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由于自身经济环境欠佳,对流动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这些流动性有一部分流往新兴市场经济体,除了满足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外,同时也造成了新兴市场经济体资产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而全球正在推行的多个金融监管计划将推高借贷成本,也将影响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未来几年增长和就业。

  国际金融协会在不久前公布的研究报告中预计,全球正推行的多个金融监管计划,将使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和瑞士五大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遭遇新挑战,这些经济体到2015年年底的银行平均贷款利率将比目前上涨3.5个百分点,5年内平均经济增长率将比目前低3.2%,并将减少750万个就业岗位。

  经济再平衡需APEC成员同舟共济

  首先,中国应将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着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需求拉动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把扩大消费与推进城镇化、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与加快发展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使城镇化率再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再提高4个百分点,而且,今后5年,中国消费增长率将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预计进口总规模超过8万亿美元,为拉动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美国应设法扭转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局面。从美国经济运行的本质来看,只有当其家庭去杠杆化逐渐完成,家庭资产负债表能够平衡,并且让制造业复兴,增加就业岗位,让居民的收入来源更为多元之后,美国经济才能走向真正复苏。为此,美国应尽快采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增长。9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向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发表就业演讲时提出了4470亿美元的就业促进计划,通过创造建筑业岗位、给企业增聘雇员提供减税等降低失业,并将削减赤字,调整医保计划。这些政策不失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上佳措施,不过关键是国会应减少扯皮、尽快通过并切实得以落实。

  再次,中美应坚持“坦诚互信,加强合作”的原则。目前的亚太地区经济实际就是整个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发动机,亚太国家之间的这种经济合作不仅会影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实际上也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向和格局。而在亚太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中,最为重要的是中美经济合作。

  另外,坚持“区别对待,相互协调”的经济政策合作原则。这次APEC会议强调在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的背景下,APEC成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支持经济复苏,恢复市场信心。

  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应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但不宜再继续推出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下一步推动经济复苏应主要靠财政政策和贸易政策,不要再寄希望推出或变相推出QE3;应妥善处理主权债务问题,保障美国国债投资安全和市场正常运行;还应以实际行动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而亚太等地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反通胀,但也要稳经济,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还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稳步推进绿色增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