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图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所赵立卫。
以下为赵立卫发言实录。
赵立卫:首先感谢赖老师的邀请,同时对赖老师这个团队取得这么优秀的成果表示祝贺。刚才各位专家发言我也是受益匪浅,谈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就业是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的一个事情,但是纵观各国政府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实现标准经济学意义上的充分就业。中国的情况刚才有的老师谈到了,情况还不错。中国的情况有两个因素起决定作用,一个是中国政府社会动员能力很强。再一个中国社会现在处于典型二元经济,大量农村劳动力可以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自由的流动,特别是2009年初大量农民工进城潮,从去年开始关于民工荒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动荡,很重要的原因是二元经济起到蓄水池的作用。这两个因素恰恰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来中国就业是比较脆弱的,实际上就业的质量不高,从就业稳定性、就业收入、就业者满意度各个方面,三个角度衡量质量是不高的。真正提高质量,还是要克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的矛盾。这个结构性矛盾实际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者素质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动态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个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老生常谈。现在工资上涨、出口空间受限,倒逼产业升级和国内服务业发展。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素质和结构调整要滞后于市场需求,这是一个因素,形式的矛盾。
第二个因素,社会不是太关注,但是也很重要的。现在劳动力市场就业年龄结构这个矛盾,我想慢慢会比较凸显。根据社科院的测量,大概中国在2012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增速就会解决到零左右,在2012年以后,青年劳动力在中国劳动力走向当中占比会逐渐的降低。凸显一个什么问题呢?现在就业单位都是年轻偏好型的,实际上越来越多劳动者年龄结构在增长,这就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应该慢慢越来越凸显。建议赖老师团队在测算就业质量的时候,应该也考虑这个因素。
具体到解决之道,我想这也是老生常态了,还是说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的问题,就是实施全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个劳动者职业素质,实际上应该有三个层次,一个是基础的文化知识,一个是专业性的知识,一个是具体岗位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这三个层次紧密结合不分,才能构成劳动者完整的能力。改善劳动者素质结构,实际上也必须从三个方面做,还是要加大对正规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尽管普及义务教育,但是质量比较低。再一个,大量劳动者仅仅有初中的水平还是不够的,对于劳动者的需求,还要追求高等的教育。第二个方面,应该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因为现在劳动力市场最短缺是技术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结合有关的划分,技能劳动者有三种类型,一个是知识技能型,一个技术职能型,还有混合职能型。知识技能性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来完成,这里面咱们国家一个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太低,大多数是三四流的学校,比较好的学校比较涉足职业教育,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对于职业教育认识比较狭隘,没有大的职业教育观,除了研究型能力之外,除了大量的社会适用性能力和人才,都被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应该做改变,应该以实操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现在应该把一批院校改革成职业院校,在著名高校当中设立职业教育技术学院或者设立某些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这是一个方面。
再有一个方面,关于职后教育和学后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从空间上讲,时间讲和对劳动者实际实际能力来说,职后教育职业培训非常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咱们国家没有形成完全成体系、成特色职业教育整个的体系。我们知道日本它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是一个企业门类的,依托大企业来做,因为企业非常重视。德国是学校跟企业互动的一个模式。美国主要是社会模式。咱们国家在这三个方面都比较欠缺,政府投资一枝独秀,关于农民工的培训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培训,这方面投入比较有限,一般来说几百块,非常简单实用技能的培训,实际深这个不能满足劳动者高素质要求的。还是要推进整个社会的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
再有一个,高校应该在社会职业教育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前年到韩国理工大学访问,韩国建立了一个模式就是知名的大学和知名大企业进行联合组成职业培训集团,对中小企业进行培训,这种模式咱们国家应该借鉴。
赖老师和他的团队在研究当中,我开始的时候参与过一次讨论,后来没有参与觉得比较遗憾,赖老师不弃的话我想以后多参与到讨论当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