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青山区:钢铁“灰城”变绿色“青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 09:43  中国经济网微博

  

  

武汉青山区:钢铁“灰城”变绿色“青山”

  沿着长江堤岸,青山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本报记者郑明桥摄

  武汉市青山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老重工业区。拥有武钢、一冶、武石化、青山热电厂等数十家大型重工业企业,也由此产生了大量资源消耗及废弃物质,重工业集中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全区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工业废气的排放绝对量很大,一度占武汉市的70%以上,环境污染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007年12月,青山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区。在推进钢铁、石化、环保等优势产业发展、保持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青山有效地突破了环境、资源限制“瓶颈”,用循环方式推动重化工集聚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生态工业系统。

  去年,青山区内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大幅削减,“十一五”减排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07年的64.4%提高到2010年的75.1%。自2007年首次从“轻微污染”升级为“良好”以来,连续4年保持良好指标。

  “东工西居”大格局

  

  沿着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一路前行,戴家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与不远处青山公园的郁郁葱葱交相辉映,一派湖光山色的美景。

  位于青山区工人村的戴家湖,由湖变山、由山成湖,经历了50多年沧桑。上世纪50年代起,青山热电厂的煤灰开始向戴家湖排放,日积月累,原本鱼跃荷香的湖泊被填平了,戴家湖成了“戴家山”。沿湖而居、以捕鱼为生的200多户居民不得不“吃”起了粉煤灰。

  2002年,青山区引进了春笋集团、华宇集团等30多家环保墙材企业进驻戴家湖,利用粉煤灰生产加气砌块、彩色路面砖等新型建筑材料,每年“吃灰”60余万吨。随后,青山热电厂通过企业内部循环,不再向戴家湖排放煤灰。

  “眼看着煤灰山消失了,几场大雨过后,戴家湖又露出了波光粼粼的原貌。”湖畔戴家村75岁的戴国光老人惊喜地发现,戴家湖的湖面一天比一天扩大。“等再过几年,我肯定又能在湖里看到鱼虾了。”

  青山区发改委副主任刘军告诉记者,戴家湖正在进行立体开发,将建成生态水系公园,与青山公园连成一片,成为青山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的一道绿色屏障。

  青山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和石化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湖北省、武汉市工业最集中、生产规模最大的城区,素有“十里钢城”的美誉。但青山区在不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污染。

  为此,“十一五”期间,青山区提出了“东工西居”的定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新城建设。所谓“东工西居”,是以“工人村路——企业路——王青路”为界,东部为工业区,西部为商务居住区。棚户区逐步从工业区退出,东部重点建设“五大工业板块”和“武汉化工新区组团”。工业从居住区退出,西部主要发展商贸等服务业。

  企业小循环链

  

  青江化工是青山区一家生产硫酸的企业,树木葱郁的厂区内,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高耸的烟囱,而是烟囱顶端的一个鸟巢,不时可以看到喜鹊从巢中飞进飞出。

  作为当年周边居民投诉的焦点,青江化工从治污起步,成功打造出一条“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内部循环产业链”。在这里,不仅治理工业废气、废水、废渣,还将其变成了能够增值的“宝贝”:生产中的高温余热转化成电能,每年发电750万千瓦时自用;固体废渣筛选成铁精矿或矿渣卖至炼铁厂和建材厂,年收入200万元。

  “我们现在是真正尝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甜头。”该公司负责人感慨。如今,昔日的“十里钢城”,越来越多的企业告别“灰头土脸”的老面孔。

  2008年,武钢集团发布国内钢铁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作为青山区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武钢以技术改造为契机,采用先进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促进了能源节约。此外,武钢还投资4亿元,建成节水示范工程,使生产用水循环率达到95.56%。多年来,武钢集团已累计投入32.5亿元,用于固体废弃物处理、空气和水质改善。

  武石化开展清洁化生产,不仅节约了能源,还大大降低了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了排放物、噪声和光的污染。

  不仅企业实现循环,青山区还划出一个循环“经济圈”,在多个企业及园区间推动循环。

  青山区依托大型国有重工业企业发展的中小工业企业共有125家,其中80%以上依托钢铁、石化和电力等重型工业生存。这些中小企业或“专吃”大企业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生产环保产品,或延伸大企业产业链,进行钢材、石油深加工。

  更多大型企业也纷纷展开合作:青山热电厂将发电余热供给武石化作为生产能源,每年减排580吨二氧化硫;武钢与武石化达成余氮利用协议,提高资源利用率;武汉市冶金建设院与青山热电厂达成合作,利用脱硫石膏生产轻质墙体材料……

  眼下,青山区已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3大园区: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共享为特色的工人村都市工业园;以环保设备生产、增值服务为特色的环保产业园;以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研发、咨询服务为特色的高新技术园。

  社会大循环链

  

  青山区还通过推进各项低碳措施,引导全民参与社会大循环。

  5年前,该区的绿景苑小区600余户居民,就过起“节能”生活。作为湖北省首家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武汉市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在建设中共应用62项节能技术。走进小区,随处可见环保节能“身影”:保温墙体、太阳能灯、生活垃圾处理设备……

  青山区委书记秦军告诉记者,区内还会在4个新建小区试点,严格落实建筑节能、太阳能利用、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循环,并实现全区废旧电池集中回收。

  此外,青山区认真执行“限塑令”。该区政协委员个人捐款,定制10000多个购物袋,免费发放到社区。前不久,青山区还在社区推行起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为实现社会大循环,构建生态城区,青山区还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原则:有进有退,紧抓生态链,舍得放弃。

  何谓“舍得放弃”?2008年,一家跨国公司欲在青山区投资建厂,建成后年产值将超10亿元。面对这个大项目,青山区严格执行环评一票否决,拒绝了这一污染严重的项目。

  在“挡出去”的同时,青山区也积极“引进来”:按生态工业城区的标准,青山区大力引进科技型企业和环保产业,积极发展商务办公、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一五”期间,该区国家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投资1000亿元。其中,600亿元用于产业装备改造,400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未来5年,该区还将有70个循环经济项目将陆续启动,总投资近200亿元。

  实现产居分离

  “靠钢、临站、滨江、拥湖”是青山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十二五”时期,青山区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深化“东工西居”的空间布局。利用“高铁”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青山区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滨江生态商务区和高铁现代服务区建设是青山区未来5年开发建设的重点。“青山滨江地区距离武汉火车站仅10分钟车程,是一块‘黄金宝地’。‘高铁时代’给我们带来绝佳发展机遇。”言语间,区长黄家喜对未来青山滨江商务区的建设充满了期待。

  据了解,青山滨江商务区未来将构建实体经济总部、商务商业、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特色办公、办公居住、中小企业创业7个层次的空间格局。在旧区生态网络重构、绿色交通出行、生态产业引导等方面青山滨江地区也将进行尝试,积极探索城市循环中生态城区的建设模式。

  未来5年,青山区在高铁经济集聚区发展的同时,也将构建以东部“四园”为支撑的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区。

  青山区拥有安全环保研究院、钢铁设计总院等全国环保科研百强单位和武钢工程技术中心、工业烟气控制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拥有一大批领先全国同类环保治理水平的先进技术和优势项目。

  依托这些优势,青山区大力扶持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目前已有这类企业102家,涵盖城市垃圾焚烧装备制造、冶金渣工业综合利用处置设备制造等领域。

  目前,青山区依托武钢1500万吨钢铁产能,发展了以钢材深加工,冶金和船舶机械加工产业链为代表的“大钢铁产业”;依托武石化800万吨石油加工、中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发展了以石化、乙烯下游产品制造企业群为配套的“大石化产业”;以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以钢铁、石化产业为主市场,发展了以工业固废资源利用和环保设备制造企业为龙头的“大环保产业”。

  “我们将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思路,加快建设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工人村都市产业园、武东船舶配套产业园和北湖工业园4个产业园,努力构建全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产业特色最鲜明、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区,打造成为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载体。”黄家喜向记者介绍。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