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尧
曾是白菜价的稀土价值回归,而作为世界稀土储量第一大国,中国似乎第一次掌握住了稀土市场的定价权。不过,人们很快便发现,受制的不仅是海外需求方,中国已成规模的稀土应用开发行业也备受煎熬。
中国不仅仅是稀土资源的最大生产国,也是稀土资源的最大应用国——每年十余万吨的产量中,用于直接出口仅有三四万吨。目前国内外需求大都集中在中重稀土以及轻稀土中的镨、钕、钐、铕等元素上,而中国稀土出口配额限制只计质量不分品种。
“这种做法使得国外厂商在获取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更加偏重于稀缺资源的进口,而相应地减少镧、铈等元素的进口以节约配额指标,多余的稀土元素则在国内用不完被大量积压,相当不科学。”一位南京的稀土专家称。
价格假摔?
“年前还卖20多万一吨的氧化钕,高价时要140万元/吨,哪个厂家会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刘余九表示。
2011年初起,稀土市场开始一轮涨价狂潮,价格一路飙升至6月底才结束,铕、钆、钇等品种的涨幅一度高达10倍。而之后虽然有所下调,但至10月初为止,大部分稀土产品的价格依旧较2011年1月初有3~7倍不等的涨幅。
“去年一台稀土永磁电机的价钱,还买不回现在电机上的一个稀土永磁体。”江西省稀土学会理事长孟庆江发现类似的现象在多个行业里出现,生产节能灯的企业发现含有稀土的原材料荧光粉,价格涨得比灯还要贵,而稀土镍氢电池的售价也超过了常规锂电池。
由于成本压力,下游企业对稀土需求萎缩的现象已经出现。以节能变频空调为例,其使用到的永磁材料里便包含稀土,而其成本也从每P(输入功率)60元涨到300元。
而受成本上升带来的价格上涨,中国节能灯产业也流失大批海外订单。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7月浙江宁波口岸出口的节能灯相比2010年同期下降11.4%。
稀土出口的数量也大幅下降。在8月份,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曾对记者称,截至6月底,今年中国稀土出口的总额度不过约7000吨左右(以氧化物计),相比2010年同期,跌幅超过60%。而商务部今年下发的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则有14446吨。“生产稀土挣得再多,如果应用端没有了,这个企业最终也挣不着。”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马鹏起称,“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我看不可能,别说高位,中位也不会维持很久。”
7月开始的价格跌落,被这些老专家以及一些应用企业认为是市场规律使然,价格开始回归。这一回,政策调控没再起到促涨的作用。8月1日,工信部等六部委开始对稀土生产秩序进行专项整治,但价格依旧掉头向下。
包钢稀土在上市公司公告中也承认,近期的市场形势是“下游需求不旺、供过于求”。不过,市场上还存有另一个解释。稀土市场的持续高价刺激了大批游资进入市场进行囤积,而价格波动下,这些囤货商开始选择抛售套现。“查所有的大型企业,把稀土的原料库查一遍。”刘余九认为,当前囤货的企业里,不少便是业内大型国企。
误用的数据
此前,“中国以30%的稀土资源供应世界90%的需求”、“储量五年间下降37%”等言论频频出现在媒体。
马鹏起称,这样说法意味着从2006年至2010年,中国稀土消耗量达到3231万吨,这是一个极其荒谬的数字,事实上中国每年的稀土产品总量不过十几万吨,“五年储量下降37%的说法,所引的两个数据节点分别来自国土资源部和美国地质资源局,这两个数据的统计标准都不一样”。
按照中国稀土学会2009年年鉴的数据,当年全国探明的稀土工业储量按氧化物计达5200万吨。而目前世界稀土产品年产量在每年14万吨左右。
事实上,稀土一度被称为“小而穷的行业”,只是在上世纪末随着下游抛光行业、磁材行业、荧光粉行业和储氢新能源行业才快速发展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是在求着别人买我们的稀土。”原国家计委稀土办处长红枫称,目前中国稀土占世界90%市场份额的局面其实来之不易。
不过来自南京稀土应用研究会的王仲山认为,稀土稀缺与否更不能简单地以总量来计算。稀土包含有17种不同的元素,每种元素的储量和用途各不相同,其中真正用途巨大且储量偏低的“稀有金属”,只是少数几种稀土元素,其中以中重稀土资源为主。
他表示,目前在稀土17种元素中配分最大的镧铈等用途并不多,国内的需求以及国外的需求都集中在中重稀土以及轻稀土中的镨、钕、钐、铕等等元素上,而中国出口配额限制则只计质量,不分品种。
“这样的做法相当不科学。”王仲山称,当前的配额制使得国外厂商在获取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更加偏重于稀缺资源的进口,而相应地减少镧铈等元素的进口以节约配额指标,导致多余的元素在国内用不完,大量积压。
他认为,国家应该对真正具有战略意义的稀缺元素加以管控,宽严相济则可既不失国家利益,又减少国际纷争。
来源:经济观察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