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迎来升级契机
本报记者 李志豹
10月18日下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省区市在北京共同签署《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华北五省区市将整合各地文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创新驱动的跨区域文化发展新格局。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鲁炜表示,五省区市签署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
同日,为期4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这是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
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2020年的奋斗目标,《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做出了新部署。
“有原则性要求的高度,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业界人士一致认为,作为纲领性文件,《决定》将指引文化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
文化产业GDP比重将超5%
一般来说,只有当某一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超过5%时,这一产业才称得上是支柱性产业。但去年文化产业仅占我国GDP2.75%的比重,与5%的目标尚有不小距离。
继年初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后,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5年内,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以上。
一般来说,只有当某一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超过5%时,这一产业才称得上是支柱性产业。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以超过16%的年均幅度快速增长,但是整体来看,去年文化产业仅占我国GDP2.75%的比重,与5%的目标尚有不小距离。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十二五”期末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将达到3.09万亿,同时未来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复合增长率要达到2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已经远远超过支柱性产业标准。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北京GDP比重的12.3%;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0亿元,占上海GDP比重为9.6%。
专家指出,在国家战略层面引领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支持以及文化产业本身的增长潜力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可以预见,六中全会后,有关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发布将进入一个密集期。包括税收、信贷、融资以及地方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政策都会相继出台。
银监会、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于10月18日、19日表示,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深入研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前,《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已经出台并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样以金融为例,截至2011年8月末,中行支持文化产业贷款余额250亿元,较2009年初增长55%,而截至今年9月底,国家开发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达1053亿元,在金融同业保持第一位。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由文化部、广电总局等文化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的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在此次会议后发布。届时,“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和产业布局等都将得以明确。
华北五省区市破冰跨地区经营
政府必须打破垄断,拆除市场进入壁垒,允许所有合法的经营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公平竞争,允许文化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表述透露出制约文化产业及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有望逐步得以破解。
这也被看做是此次全会《决定》的亮点之一。
全会提出,将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看来,以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就是要实现制度体制在推进文化发展方面的保障功能作用的充分体现。
事实上,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开始,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核销事业编制17.2多万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转企改制只是第一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还涉及管理体制的突破、条块分割的打破以及推动文化资源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需要深化与细化文化体制改革。”张晓明表示,其中很重要的是,政府必须打破垄断,拆除市场进入壁垒,允许所有合法的经营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公平竞争,允许文化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
此次华北五省区市的文化合作即是地方政府贯彻全会精神的一种积极探索。
记者获悉,华北五省区市各文化企业尤其是演出院线、图书连锁、电影院线、有线网络等四类文化企业的跨区域经营行为,将获得政府支持。同时还要建立三大跨区域文化平台(即文化产业园区平台、文化贸易平台、文化服务平台)并将建立文化发展联席会议机制。
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就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加快文化企业的重组进程,着重培育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一直以来,人才尤其是有创意的、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此,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区别于文化产业,全会还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路线图。
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业格局
此次全会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有媒体报道称,未来5年到10年,国家将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七大重点文化产业。
同时,国家将建设三大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即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传播体系建设工程、重大文化实施工程和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建设工程。
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此次全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文化产业对民间资本开放政策的实施与落实。
事实上,很早就有业内人士表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和条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信贷等方面,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
这方面的政策规定在 “新36条”中也得到了体现,然而由于缺少实施细则,不少民营企业只能望而却步。
去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其中就提到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可现实是,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内,仅有医疗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少数几个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细则发布实施。
“希望相关细则能尽快出台,以增加企业投资的可操作性。”一直渴望实施细则公布的一位中小民营企业家说。
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德良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把产业政策透明化、清晰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民间企业及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中来。
然而,这并未削弱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因为有政策利好与巨大的增长潜力,甚至有地产、能源、矿山等越来越多文化系统外的企业和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除了房地产行业,恒大集团已经布局文化产业,斥资8.5亿元成立了恒大文化产业集团,涉足电影、经纪、唱片、动漫、院线等五大领域。恒大集团掌门人许家印计划在未来3年内在全国设立150余家恒大影城。
“文化与科技融合总体是一个趋势,文化的传播自古到今都是靠科技来传播的。”对于文化科技创新,文化部游戏内容审查委员会副主任杨闳文表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2011年7月13日,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加强科技与文化融合,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加工与数据库建设。同月,文化部和科技部携手制定了《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联合行动计划(2011—2015年)》。
正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催生出了网游、网络视频、动漫等等多细分文化行业。中国首部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动漫年产量已达22万分钟,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