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艾一峰北京报道
国际油价一路回落,国内成品油价格终于迎来新一轮喘息,而在调价大幕乍一拉开的同时,石化双雄与民营油企的价格“混战”也随即打响。
10月16日,在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召开的2011年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位民营石油企业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抢夺价格优势,企业所在地的多数民营加油站在原有价格已低于新的最高零售价的基础上继续优惠,每升下调0.4元至0.6元不等。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中石油、中石化93#指导价定在7.61元/升时,全国各地多数民营加油站则纷纷选择了降价促销。其中,北京部分民营加油站的销售价格更是一度跌落至6元区。
与此同时,以新一轮调价为契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也再次成为众议焦点,而依据本报记者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虽然改革之弓正蓄力拉满,但离最终敲定仍旧尚需时日。
“现在外界猜测的关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传言很多,现在各方的意见基本上都已经汇总上报国务院,至于什么时候能最终出台还难以确定。”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在会议间隙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有望在年底之前出台改革细节,对此,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一名人士则向本报记者分析,虽然改革趋势已定,但由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涉及面广,加之国内民营油企的反对声音越发激烈,新的改革方案全面出台依旧阻碍重重。
“之前有人说定价权有望下放给三大石油公司,但据我了解的信息,国有石油公司本身对这一决策也并不十分认同,它们也会衡量由此招来的市场压力。”石油流通委员会秘书长刘晓春对本报记者说。
争议升级
在国内成品油定价改革呼之欲出时,围绕这一焦点的争议随着国家发改委的举棋不定日益升级,波及范围也由企业扩大到各级意见征集部门。
本报记者了解到,10月8日,在国内成品油价格历经十六个月后的新一轮调价之前,国家发改委就曾先后约见了三大石油公司、全国工商联代表以及业内专家进一步探讨成品定价机制的调整。
一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业内专家对本报记者透露,在制定调整方案之前,国家发改委曾多次组织专家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以及国有石油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基本方案和媒体此前的部分报道相一致,但除此以外,在下调变动幅度,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目前依然没有确定。”
“归根到底还是话语权的问题,在缩短周期的前提下,发改委完全可以根据国际油价的升降规定国内油价的最高涨幅和最低降幅。”韩学功说。
但对于压缩调价周期,作为国内民营石油企业的代言人,继全国工商联代表对此提出异议后,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也随即以书面形式上书国务院,认为缩短定价周期势必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破产灭亡。
10月16日,赵友山面对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等参会领导再次“为民请愿”,“炮轰”成品油定价改革方案的不合理。
“在市场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前
提下,缩短定价周期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赵友山说。
在历经了长时间的调研、讨论后,时至今日,发改委似乎也陷入了改革漩涡,一名与中石油有着良好业务往来的民营石油大亨向本报记者坦言,针对定价机制改革,三大石油公司内部的意见也同样难以统一。
“中石化对中石油的意见就很大,中石油卖给中石化的原油都是以国际油价为标准,中石化每年近2亿吨的炼油缺口,利润却让中石油赚了一大笔。”上述民营石油老板说。
“虽然自主定价是改革的最终目标,但目前中石油、中石化还是希望通过销售环节获取高额利润,而在炼化环节压低成本,故意亏损,甚至向国家索要补贴。”全国工商联一名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改革步伐陷入深水区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官方声音加入了这场焦点之战。
“成品油定价改革是单兵突进,这将会加重已经存在的石油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副司长陈永杰说。
民营油站再现“油荒”
国内油价下调后,在与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混战中,部分民营加油站又一次遭遇“油荒”境地。
“上个礼拜油价调了以后,中石化、中石油就不给供油了,他们说自己的油也是以每吨8240元从外面采购过来的,油价居高不下,我们还是没有办法。”浙江一名民营油企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类似于此的遭遇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屡屡发生,来自浙江、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均出现了“断油”现象。
四川瑞源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礼贵向记者透露,在四川地区及西南地区,民营加油站的总数几乎占据了该地区全部加油站的三分之二,而在调价窗口开启、民营油企库存吃紧时“石化双雄”的垄断行径则再次暴露。
“降价前,从两大石油公司购进的零号柴油为8200元,降价后,购进的零号柴油是8240元,降价后油价反而高出了40元。”浙江一位民营批发企业负责人说。
据赵友山透露,为获取油源,石油流通委员会目前正在形成专项报告,呈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政府部门。
“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考虑民营企业的生存情况,给我们一个公平的待遇。”赵友山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