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CPI连续微降 货币政策效果显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7日 05:23  金融时报

  记者 李倩

  上周末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份CPI数据继续微幅下降。对此,业内专家普遍表示,9月份CPI较去年同期上涨6.1%,涨幅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实现连续两个月回落,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物价依然处于上涨态势,只不过目前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主要来自翘尾因素回落,而来自其他继续推动物价上行方面的压力并未减弱。因此,货币政策目前难言放松,也不应放松,否则前期宏观调控成果将前功尽弃。

  货币政策效果正在显现

  就在上周五市场欣闻CPI微幅下降数小时后,央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M2同比增长13.0%,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5和6.7个百分点;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同比少增1311亿元。

  毋庸置疑,9月份货币和信贷增速保持平稳下降态势,既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目前经济增长平稳放缓、通胀逐步得到有效抑制的前提。国家各项稳定物价政策以及货币政策效果正进一步显现。

  与此同时,对于9月份CPI回落至6.1%,多数业内人士的判断是,通胀形势尚未形成实质性变化。CPI连续4个月在6%以上的高位运行,7月份达到6.5%,应该说物价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通胀预期与年初的既定调控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距离。

  成本推动将呈中长期化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随着秋粮丰收以及节日效应的结束,食品价格和整体通胀水平将于10月份明显回落,10月份CPI涨幅将低于6%。但也有专家表示,四季度是农产品和消费品供应淡季,再加上春节将至,新一轮消费品涨价将可能随着商家的炒作来临,总体上可能会推高CPI。

  分析数据显示,翘尾因素已经下降到2.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4.0个百分点。考虑到目前通胀压力减轻主要来自翘尾因素回落,新涨价因素仍处于高位,年内物价回落幅度可能有限,而成本推动因素将呈中长期化。只不过欧债危机的深化,外围市场复苏缓慢,使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对降低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较为有利。

  如果说通胀压力犹存,但通胀形势可控,而9月末M2同比增幅继续回落,9月份贷款增加也为年内低点,因此市场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平添了诸多猜测。加之上周公布的外贸数据不令人乐观,9月份进口同比增速明显回落,10月13日至14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对外贸企业进行调研时强调,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之前国务院又确定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激励和汇金高调宣布增持四大行,因此市场对管理层出台更多有利经济发展措施的预期,尤其是重新放宽银根预期强烈。

  货币政策难言放松

  对于当前的形势,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的必要性大大下降,但也难言放松。

  首先,目前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增多,公众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等产品迅速发展,加快了存款分流,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使得目前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应参考社会融资总量等数据,判断对实体经济支持的资金量。

  其次,由于未来国内外市场影响流动性状况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加强流动性管理仍不可掉以轻心。大量“热钱”始终需要寻找出路,而目前对楼市、通胀的调控都处在非常关键的时刻,货币政策不应松动,否则会让调控成果前功尽弃。

  同时,正如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紧缩的货币政策应该持续。李扬认为,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货币惹的祸,但应该承认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因为有货币的支持。控制物价上涨就要以控制货币供应增长为前提条件。

  流动性掌控上更为灵活

  看来,持“目前货币政策不应放松”观点的专家不在少数。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微博)认为,货币政策能否放松关键要看通胀回落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如果经济发展明显下滑,且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货币政策有可能会放松。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能会做一些微调,比如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放松。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当前国内部分区域出现的民间借贷利率高企并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的回答是:“局部问题局部解决。”

  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的判断是: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仍处在高位。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注意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和力度。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

  实际上,货币政策坚持稳健也并不意味着单向的调控,过去数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实现了规模数千亿元的投放,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已得到改善,资金保持宽松态势。目前看,央行公开市场掌控了流动性闸门,具体操作上或将更为灵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