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在遭遇了三大石油巨头、民营油企以及消费者的集体反对后,进一步的调整已经呼之欲出,不过争议声却越来越大。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国家将在现行体制机制框架内,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此前,发改委系统人士曾向《华夏时报(微博)》记者透露,发改委内部比较倾向缩短调价周期。
不过,据记者了解,就在成品油8日降价之前,国家发改委曾召集了三大石油巨头、全国工商联代表以及业内专家进一步探讨成品定价机制的调整,缩短调价周期和加快调价频率却遭到了全国工商联代表的反对。同时,新机制中调整挂靠油种几成定局,有望增加为多个油种,其中增加纽约原油价格作为参照的可能性最大。
缩短周期遭工商联反对
按照国家发改委目前对国内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调整计划,将在现行体制机制框架内,围绕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以及调整挂靠油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2008年12月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确立了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了成品油市场有序竞争,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应市场形势变化的能力和意识逐步增强,为今后实现市场化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但价格机制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调价周期过长、机制透明度不够等问题。
高盛公司预计,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将包括:调价时间周期将从22个工作日调整为10个工作日左右;原油价格平均变动幅度从4%下调至3%;调整挂靠油种等。
不过目前缩短调价周期遭到了全国工商联的反对。
在全国工商联石油行业代表看来,目前民营油企多存活于成品油流通领域,由于成品油流通环节多,运输耗时长,缩短调价周期意味着民营流通企业根本来不及对成品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甚至造成油还没运输回来,价格就上涨或下跌了,将给民营批发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破产。
但国家发改委方面则比较支持缩短调价周期。“发改委内部认为,调价周期过长是目前定价机制存在的很大问题,所以应该缩短。”内部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不过在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看来,将调价时间量化为具体天数和变化率是不合理的,尤其不应用百分比来作为油价调整的标准,容易造成“涨多跌少”,而应该用涨跌金额来作为标准,即规定国际油价上涨或下跌几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就可调整,这样就能摈弃目前备受争议的“22天+4%”,不用纠结于是否缩短调价周期,还增强了调整成品油价格的灵敏度。
“而且发改委即使为规避投机不公布成品油调价公式,也应该每一期公布一下变化率距离调价还差多少,增加定价的透明度。”韩晓平认为。
加入WTI可能性最大
而到目前为止,在新机制中调整挂靠油种则受到了各方一致的支持。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表示,油价改革的目标是促使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而这必然涉及到国际油价的参照系。因此,如果这个参照系未能确定,则其他的改革就会成为空谈。可见,结合我国原油进口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油价标准,对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参照油价的选择中呼声较高的是,加入纽约WTI油价。WTI原油价格是世界上主要的几个油价标准之一,对国际油价具有重要影响。目前WTI油价与布伦特、迪拜以及辛塔三地的油价之间的价差不断拉大,这也导致紧盯三地油价的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逐步脱轨。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参照油价标准的选择应当考虑到中国原油进口的区域,将排在中国原油进口量前列国家的原油价格列入参照标准,从而提高参照原油价格的多样化,同时也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国内原油的进口成本,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WTI油价明显低于三地油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应该增加更多参照地。”韩晓平认为。
定价权下放几无可能
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虽然具有一定的改革意义,但却因其与真实的市场油价变化差距较大,涨多跌少而且过于滞后,遭到了消费者、民营油企、业内专家甚至三大石油巨头的一致不满,然而新定价机制仍然不可能完全实现市场化。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历经多次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国际油价也在不断接轨。但是整体而言,当前的定价机制仍然不能充分反映市场油价变化,与真正的市场化也存在较大差距。
此前,中石油和中石化人士均表示了不满,认为目前的定价机制导致该调价的时候不调价。对于新定价机制,三大石油巨头一致希望将定价权下放到企业。不过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定价权下放的可能性很小。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表示,由于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仍需对成品油价格进行必要的监管。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更是指出,针对目前不少石油垄断企业、国有企业亏损的问题,不一定是企业经营不善。而完全放开市场也不可能。
一家山东地炼企业人士则指出,“在当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垄断石油市场的背景下,下放定价权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市场竞争格局,甚至可能导致垄断企业联手抬价的行为,损害成品油市场的公平。”
不过放开市场却是油价改革的终极目标。
韩晓平指出,市场化应该是未来成品油改革的方向,成品油定价机制应该明确开放市场的目标,让市场来配置资源,而不是政府来配置资源。不过下放定价权应该和放开市场同步进行,以避免出现垄断。
在很难放开市场的当下,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刘满平认为,只能不断完善现有的定价机制,以期最终形成一个能综合平衡各方利益的相对完善的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