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占领华尔街运动规模扩大 揭开美国金融体制伤疤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1日 21:59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梁士兴

   美国民众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示威民众计划于15日发起名为“为世界改变而联合”的全球抗议活动,将此次抗议浪潮席卷到全世界。

   从9月17日一些民众发起抗议,到如今蔓延到包括华盛顿在内的美国800多个城市,“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什么会在短短20余天的时间内规模迅速扩大,并逐步向社会运动演变?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美国研究专家和金融专家表示,在高失业率、贫富不均等表象下,金融体系存在严重弊端等政治经济体制原因是其发生的根本所在。

  社会不公是导火索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倪峰11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问题不断发酵,从经济层面转向了社会层面,加上长期以来美国社会的分化加剧导致民众不满,所以民众开始用社会运动表达诉求。

   “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主要来自中下阶层民众,他们不仅抗议就业问题,而且抗议社会的不公。抗议口号主要包括“抗议美国政客只关心公司利益”,“谴责金融巨头利用金钱收买政治”等。

   美民众不满情绪与当下中下阶层民众的生存现状有关。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导报特约评论员周琪向导报记者介绍,“美国债务危机造成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其财政支出,有两个大部分需要削减,一个是国防开支,另外是美国的国外行动的开支,包括对外援助等。此外,国内的医保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也要被削减,这对百姓造成直接影响。”

   周琪表示,美国贫困人口的比例在上涨,从2008年的13.2%上升到2010年的15.1%,是1983年以来的最高点,也与1993年持平。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美国贫困人口的比例没有下降,而且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连续4年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4200万人,是52年来的最高值。

   2010年,美国贫困线的标准是4口之家年收入22000美元左右,单身是11000美元。2011年只有1/4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下一代会比这一代生活得好。而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近两年美国家庭平均收入的降幅比经济衰退期的降幅还要大。

   同时,美国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美国1%的最富有家庭占全民财富的百分比,从2007年34.1%上升到2009年的37.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这些最富有家庭的财富净损值较小,降幅为15.4%,中产阶层则下降了36.2%。财富分配和收入分配不均持续加剧,这也使美国民众感觉不满。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救市政策的结果使金融资本和最富有家庭并没有受到损失,而受损失最大的是那些中等收入及以下的民众。”周琪说。

   许多示威者也表示,普通美国人没有引起危机,却要为危机付出巨大代价。“我们代表社会的99%,我们不再忍受那1%的贪婪与腐败。”

   “正是高失业率和华尔街的贪婪,成为此次抗议活动的导火索,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山东财经大学(筹)财税金融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陈华对导报记者说。

  暴露金融体系弊端

   在社会不公的表象之下,“占领华尔街”运动也暴露出美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中诸多深层次问题,尤其是,抗议活动揭开了美金融体系的弊端。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金融衍生品开始兴起。华尔街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

   而在华尔街背后,却隐藏着对财富的疯狂掠夺和贪婪、腐败。早在1929年,正是华尔街的贪婪招致了经济大萧条。在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美国为了振兴经济刺激消费。华尔街则乘机大搞金融衍生品,最终又引发了次贷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布什政府时期通过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其实是用纳税人的钱去救济华尔街,为投机商的巨额坏账买单。陈华认为,“出现金融风险了,美政府救市,所以华尔街的投资家们不担心去冒险,承担风险的是民众,收益却让华尔街的投资家们获得。”“‘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总源头是金融危机。”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清议表示。

   后来,奥巴马试图立法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但受到共和党的阻挠。华尔街搞金融衍生品的问题基本没有解决,华尔街的人们仍领高薪。

   在陈华看来,此次抗议活动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在于,美政府救市,但没有解决金融体系暴露出来的真正问题。“救市不是解决金融危机问题,而是把危机掩盖住了,比如银行缺资金了,向银行注入流动性。虽然熨平了经济波动的风险,但只是问题延迟了,没有正视金融体系出现的问题,未来必然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而且一旦爆发会更严重。”

   陈华表示,资本肯定是贪婪的,关键是如何加强金融监管。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