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监会遏制理财销售或致银行中间收入下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1日 10:47  新华08

  

  新华08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刘琳、吴雨、苏雪燕)在今年货币趋紧、揽储压力巨大的背景下,银行逐渐偏离代客理财理念,理财产品成为冲时点,应付监管指标的工具。对此,银监会9日正式印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在理财产品风险告知、收益保证、变相揽储等方面细化管理。专家表示,关于理财产品风险披露、风险匹配的内容尤其体现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厘清了产品销售环节银行与投资者的关系。不过,管理办法重在执行,在流动性紧张背景下,禁止变相揽储,准确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等政策推行起来或许会遇到阻碍。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异常火爆,但其背后的高息揽储、短融长投、欺诈销售等乱象不容忽视。截至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规模达8.51万亿元,远远超过2010年全年的7.05万亿元。据财汇数据显示,三季度到期产品数量为4968只,其中仅1142只产品公布到期收益率,占比不到23%。

  减少风险无疑是理财销售环节最值得关注的方面。从保护投资者切身利益的角度来看,《办法》中关于理财产品风险披露、风险匹配着墨颇多。《办法》规定银行必须向投资者提供专业风险揭示书,语言要通俗易懂,并在醒目的位置提示客户”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此外,《办法》还要求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以及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做到风险匹配,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赵庆明说,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规范了销售环节的行为,明确银行作为销售商的定位,厘清银行与投资方和资金使用方的关系。既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销售环节的风险,也能防范恶意竞争。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9月初出现存款负增长,揽储压力不言自明,今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加剧了银行流动性压力。建行副行长朱小黄表示,”大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已经成为常规问题,建行从年初就将理财产品作为揽储竞争的重点。“

  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成为银行月末应付存款考核的常见之法。中信银行理财分析人士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产品短期化,一天、三天、七天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二是短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中长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倒挂。

  赵庆明认为,出现这些特点与银行利用理财产品冲时点有关,有些银行为此出售短期理财产品,通过技术处理,将这部分钱留在账户上作为存款。

  对此,《办法》提出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将存款单独作为理财产品销售,不得将理财产品与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商业银行不得将理财产品作为存款进行宣传销售,不得违反国家利率管理政策变相高息揽储。

  此外,一些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普遍听到、看到高额预期收益率。即便有些银行在销售书里披露了理财产品的风险,也是言语含混、晦涩难懂。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在4%至6%的水平,有部分银行甚至推出了收益率超过20%的理财产品。但并不是所有理财产品均能达到预期收益。此前,曾有媒体爆出平安银行理财产品亏33%,投资者损失惨重。中信银行理财分析人士指出,受产品结构和产品条款设计因素影响,对于结构性产品而言,如果挂钩标的出现最极端的不利情况,理财产品很可能出现零收益。

  《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当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商业银行不得承诺或变相承诺除保证收益以外的任何可获得收益。”理财产品应该有一个最低收益率,这应该是由融资方保证的,而不能在销售中保证。“赵庆明说。

  对于《办法》能否真正遏制理财市场乱象,专家表示,虽然管理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商业银行产生”紧箍咒“作用,但是在禁止变相高息揽储、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等方面执行可能会遇到障碍。

  对于变相高息揽储,《办法》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由于今年流动性紧张,各银行普遍缺钱,又面临着月末季末存贷比考核重压,在月末靠理财产品冲存款方面,商业银行通过技术操作达到,不易监管,《办法》在这方面可操作空间不大“。赵庆明说。

  此外,对于《办法》是否会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生影响,中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表示,管理办法的推出对于银行的整体业绩影响并不会很大,但会减少银行手续费的收入,进而致使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出现下滑。不过今年上半年银行中间业务爆发士增长本就不可持续。(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