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繁荣 文化产品“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1日 09:49  中国经济网微博

  编者按: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我国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已实现“翻一番”,5年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10.24%和140.98%。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同比增幅114.07%。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丰硕成果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文化产品迎来大繁荣

  

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繁荣文化产品“走出去”

  木偶剧《喜羊羊与灰太狼之2》剧照

  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产力:带来创作繁荣

  国庆期间,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正在上演木偶剧《喜羊羊与灰太狼之2》《黑猫警长》。从15日开始,其经典剧目原创大型奇幻剧《猴王》也将继续在这里演出。这部剧目自2008年5月1日公演以来,深受儿童观众喜爱,最高单场收入达11万元。而中国木偶艺术剧团自2006年9月转企改制以来,也彻底改变了连年经营惨淡的局面。

  扶持文化精品工程促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繁荣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对部分本来就有较好基础的舞台艺术作品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使之成为演得开、留得下、传得远的艺术精品。工程每年投入4000万元,总额2亿元,京剧《宰相刘罗锅》、舞剧《大梦敦煌》、川剧《变脸》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剧目都在精品工程中脱颖而出,得到国家的扶持资助和宣传推广,成为代表当今舞台艺术创作水准的优秀之作。

  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点扶持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15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如《成败萧何》《飘逸的红纱巾》《北风紧》等。规划实施5年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共创作新剧目76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266台,演出13930余场。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丰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空前繁荣的同时,国家也正在通过各种举措让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丰硕成果能够实现全民共享。

  国庆期间,从世界各地到上海的游客,无论在图书馆、美术馆、商业广场和剧场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到免费的展览、演出、讲座、艺术普及课程和“大师班”活动……统计显示,上海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仅在室外举办的公益文化活动就达到1018场,平均每天超过145场。 【详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繁荣文化产品“走出去”

  ■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出新的部署。 【详细】

  走出去显中国文化魅力 文化贸易发展成新契机

  目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已大为扩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一家,2004年至2010年共向近80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演出团组630多个,演出33000场,现场观众超过7000万人次,其中商业化演出比例超过60%,实现直接贸易价值5.5亿元。

  从产品的走出去,到版权、企业、服务、资本的综合“走出去”,我国的出版“走出去”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目前,中国的出版物已经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版权输出成为出版“走出去”的新热点。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已经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今年9月举行的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更是传出令人兴奋的消息:博览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2953项,比去年增长24.13%,实现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版权输出的开门红。 【详细】

  文化体制改革助力文化产业

  

  加大财政投入,是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需国家财政进行扶持,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详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据统计,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为143.9亿美元。在2010年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之后,今年5月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再创新高,达到1245.49亿元,其中文化产品出口交易额为124.11亿元,占总成交额的9.96%。

  ■文化产业要如何走出去

  

  要修内功又要辟新路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国际时尚舞台上开始流行中国元素、上百所孔子学院在全球掀起了汉语热……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文化已香飘万里。但与经济贸易顺差相比,我国的文化贸易仍存在严重逆差:演出市场常年保持着赤字、动漫市场供需不足导致中国成为国外动画产品出口的主市场、孔子学院也面临经费不足等困境……

  不少专家认为,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的文化自信最紧密相关的,当属全民传统文化教育。“做好全民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只有从长远出发,从基础教育和基层文化建设做起,才能使本国文化自信逐渐树立。”常年耕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舞台上的孙萍呼吁。

  目前,我国已经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文化交流协定,和近千个文化团体、文化组织有定期的文化交流和合作。马博敏提出,要给予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更大的自由,利用商业渠道、市场化运作推动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光靠政府给的这点钱‘走出去’,所有人都心有余而力不足。要鼓励各类民间团体同官方一道带着文化‘走出去’,要鼓励企业设立文化基金回报社会,为赞助文化事业的企业出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采取出口退税、贴息等政策。” 【详细】

  文化“走出去”不要“送出去

  

  当前,文化“走出去”已提升为国家战略,其形式和内容在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认为,严格地说,文化“走出去”的效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各地的文化对外交流主要是“送出去”,离“走出去”、“走进去”还有一定距离。

  言恭达说,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较多考虑的是“要让外国人看到我们”,较少考虑国外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更没有琢磨外国人想看什么,喜欢看什么,能看懂什么。目前各地在国外开展的很多文化活动虽然表面轰轰烈烈,但其实是“送出去”的,由政府唱主角、政府来买单,有的连观众都是请当地华人团体组织的,很难谈得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详细】

   文化“走出去”何时不再被动应战

  

  文化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它可以让人通过了解作品开始了解这个族群,甚至从爱上某种音乐开始爱上某个国家,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喜欢,可以使和中国其他一切领域的合作变得容易。

  如今,在国外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是少见到文化产品,更少见到中国文化精品。什么时候能在世界各地不仅看到中国制造的衣服、鞋子、蜡烛,也能经常看到外国人排着长队买票观看中国的电影、文艺演出呢? 【详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现在,各种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出版物、演出等文化产品,非常丰富。但是,繁荣背后也有问题。有网友把电视节目的内容总结为:“青年男女搞对象,演员歌手做游戏,少男少女比唱歌,老头老太拼杂技,大奶二奶比心计,心理专家笑嘻嘻,小叔小姑分家产,全国观众来评理。”虽是段子,在很大程度上也确是客观存在。

  

  问题分析

  

  

  

  广场上的露天电影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不理性”的问题

  

  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的有力推动,我国的文化产业日新月异,只要有意识地搭上消费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城市化以及出口结构升级这“五驾马车”,文化产业就能吸取发展的能量,集聚发展的动力,获得发展的高速度。但是现在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不理性”的问题:盲目建设“类型单一”。盲目追求产业“利润”。偏离理性的“冲动投资”。不分地区“一刀切”。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 【详细】

  文化产品:通俗与低俗,界限在哪里

  制造噱头的相亲节目、言不及义的搞笑内容、冗长拖沓的肥皂剧集……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品丰富,娱乐化、消费化内容的增多难以避免。在影视节目等文化产品中如何划清通俗和低俗的界限?文化产品的“大众化”和“化大众”是什么关系?如何培育属于我们时代的审美需求?

  文化产品是商品,然而毕竟不是普通的商品。对个人,它直接作用于思想;对社会,它影响着文化、价值观念。一些低俗的文化产品,往往满足于人的物质欲望而博得眼球,因而屡屡出现。这可谓文化领域“市场的失灵”,此时尤需“有形之手”的调控,反对那些庸俗、低俗甚至恶俗的文化产品。 【详细】

  斥巨资打造的文化产品为何不对青年胃口

  近年来,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已陆续向公众免费开放。上海社会调查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分中心朱易安教授主持的课题组,近日发布的《上海白领文化需求调研报告》却显示,五成白领从不去图书馆、博物馆,近七成白领从不去纪念馆、美术馆和文化馆。

  为什么不去这些地方?回答“没有时间”的人最多,比例为62%,其次是“不感兴趣”,比例为34%。报告的执笔人、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来丰说,如今年轻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班是家常便饭,他们的文化消费时间势必被挤压。

  来丰还指出,现在一些音乐会、歌舞剧等,价格太昂贵,票价动辄占到月工资的1/10甚至1/5,也不利于年轻人去欣赏。调查中,当被问及对电影、戏剧、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建议,44%的白领回答“希望花费平民化”,这反映出当前文化演出的票价依然偏高。 【详细】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