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
一半是先天缺陷
一半是战略失误
公众常看到一些企业遭遇重大挫折,却很少听到为此作出深刻反思的企业家。承认错误实在太难,即便谈到好像也多归于“非战之罪”。
不过,华人中坚企业家群里的明基董事长李焜耀,是个坦率者。说到他,人们自然会想到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案,后者曾入选哈佛经典失败案例。
本来李焜耀可拿出许多理由为自己开脱。比如收购前,团队收购调查不尽职,未预料到庞大低端手机库存;明基手机设计实力有限,无法快速整合;德国工会力量强大等。他甚至还可搬出宏碁创始人施振荣为自己辩解——当初施振荣曾参与收购评估,结论是,明基移动品牌价值是人民币5亿元,西门子移动是10亿元,5年内,如每年能卖5000万部手机,就可收回品牌价值,物超所值。
但李焜耀之后给出的是一场持续的深刻反思。
2006年底,他曾对《第一财经日报》坦陈,收购案让公司“摔了一个大跟头”,错过了打造成全球品牌的绝好机会。
他承认,当初的收购目的有些非理性。比如,当初他非常崇尚三星、索尼,希望明基有朝一日成为类似的品牌企业。
这本是一个长期目标。但2002至2004年的营销太成功了,2004年,明基还曾被美国某财经媒体评为亚洲最具成长力的品牌。这让李焜耀产生了幻想,认为公司应加速达到世界一流高度。
这促使他开始寻找一条捷径,以金钱换时间。当西门子自寻出路时,他觉到一个巨大机会到了。2005年,李焜耀在苏州对本报表示,并购可让品牌成长时间缩短7到8年。
但这一动机,被证明是一种幻想。李焜耀2008年反思道,如此追赶三星不可行,三星不可复制,它之所以成功,与韩国政府、社会给予它的袒护有莫大关系,这种支持为三星提供了庞大现金流,使它可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及高附加值的品牌上“毫无顾忌地投资”。
而明基根本不具备三星的条件。明基接手西门子手机一年,就亏损了8.5亿欧元,而这本是李焜耀准备了两年的资本子弹,一年就打光了,亏损吞噬了明基其他业务创造的全部利润。
李焜耀表示,明基在买这部分业务前,资金储备不足,在收购之前对西门子移动与西门子集团之间的关系未能彻底理清。
“明基这次收购的失败,一半是先天缺陷,一半是战略失误。”李焜耀说,基于上述条件,先天上,明基失败的几率本身就很大,后者则是战略上的冒进。
想到当初超越三星的梦想,他继续反思道,当初觉得明基“身强力壮”,所以就从崎岖小道上走捷径,但最后发现捷径连着的是“悬崖绝壁”,必须回到原来的路,寻找新的翻山路。
如果要继续填补明基西门子的资金黑洞,当初明基预计还需8亿欧元。李焜耀说,“再耗下去,明基将有陷于万劫不复的危险”,于是他非常痛苦地选择了断尾求生。
这个坦诚的企业家给出了收购案背后的文化掣肘。他说,明基是来自亚洲的品牌,侧重消费型、成长型品牌,收购的是一个欧洲“汽车文化”式的老品牌,困难超乎当初想象;亚洲企业的生存特点是快速、弹性、机会型,而欧洲企业是稳健、规范、完美型,企业体系与社会体系相差太远。
“走过了千山万水,却又回到了老地方。那绝对是一种人生的荒谬。”他略带沉重地撰文说。
但他始终没有认输的是,自己选择了品牌之路无悔。即便在放弃西门子手机、被投资人咒骂为何做品牌时,他还曾公开表示:“在台湾谈品牌等于对牛弹琴!”过去4年多,李焜耀变得沉默许多。大概与他意识到的产业现实有关。他说,科技产业游戏规则都还是西方世界主导,眼下还是先从熟悉规则开始,然后进入里面,最后创造规则。
“这不是一二十年能够做成的。”他说,真正的凶猛,不是表现在“两三年的快”,而是表现在10年、20年还能维持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