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服部悦雄:造汽车前 丰田是一家纺织厂(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6日 12:48  中国经济网微博

  

服部悦雄:造汽车前丰田是一家纺织厂(图)

  2010年丰田集团全年生产汽车856万辆,全球第一。 新华社发

  

服部悦雄:造汽车前丰田是一家纺织厂(图)

  服部悦雄接受本报采访。李惠生 李志强 摄

  ◎车容易生产,只要建工厂、投资,产能容易提升,但是能不能销售是另一个问题。我想,今后最大的课题还是销售、售后服务。

  ◎我担心今后会出现一些物流成本高的零部件生产也会转移到中西部,因为中西部地区原材料、劳动力都便宜,即使物流成本高一些,它还是有竞争力的——这样的厂家会不会转移,是将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来说还不是很明显。

  ◎我认为中国的自主品牌后起之秀,像奇瑞、吉利,还有比亚迪,他们要寻求国外市场,相对地,比国内市场还好开发。但是开拓国外市场,我认为必须注重质量,还有售后服务。

  ——丰田汽车公司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

  如果说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那么丰田转型升级的过程一定是最值得参考的案例之一。

  从位于东京的丰田总部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新干线来到名古屋以东,南方日报记者一行来到这个以丰田企业命名的城市——如今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商的诞生地和生产总部便设于此。

  从2008开始,丰田汽车公司逐渐取代占据全球汽车业头把交椅77年之久的通用汽车公司,成为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汽车生产厂商。但很少人知道,现在已经处于高端制造业顶峰的丰田,在生产汽车之前,仅仅是一家纺织企业。

  创始人丰田佐吉是一位致力于纺织机器改进和研制的发明家。丰田汽车,从丰田佐吉的织布机厂开始,在80年内,不仅创下一家汽车公司的传奇,也浓缩了日本工业历史的进程。

  转让织布机专利权,赚到汽车业第一桶金

  丰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丰田佐吉发明了“不停机自动换梭式丰田自动织机”(G型织机)。这台织机可以保持在高速运行中进行不停顿的更换新梭,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台不依靠人力的自动织机。与以往织机不同的是,一名挡车工可以同时照看3至4台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1930年,丰田佐吉去世,他留给子女的是一家拥有近万名员工的棉纺厂。但根据丰田佐吉“制造汽车”的遗愿,长子丰田喜一郎曾去欧洲和美国进行了考察,欧美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让他受到强烈震撼,而汽车更使他热血沸腾——他认定未来必然是汽车的时代。他决定将精力投入汽车制造业。

  而丰田的这台织机被当时在世界纺织业界排名第一的英国普拉特公司赞誉为“魔法机器”,并向丰田佐吉提出了转让专利权的请求。最终,丰田于1929年以10万英镑(合当时的100万日元)的价格出让了这项专利的使用权。

  正是这一专利的出让,让丰田有了第一笔发展汽车事业的资本,这也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起步。而此时,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已经比欧美国家晚了约30年左右。

  初创时期模仿比创造更简单

  当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在生产技术和市场运作方面,两家公司的实力让世界其他的汽车厂家望尘莫及。更有竞争意味的是,两家公司已将汽车组装厂开到了日本。

  但在丰田喜一郎的坚持下,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内,一个全新部门——汽车部诞生了。1937年8月,汽车部以1200万日元资本金宣告从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独立出来,成立“丰田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如今,丰田的产品范围涉及汽车、钢铁、机床、农药、电子、纺织机械、纤维织品、家庭日用品、化工、化学、建筑机械及建筑业等。2010年丰田集团全年生产汽车856万辆,蝉联世界第一汽车厂商宝座。

  值得注意的是,刚成立的丰田认为,自己在汽车方面经验不多,而模仿比创造更简单,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给予改进,那就更好。丰田喜一郎认为,丰田首先必须生产安全、牢固、经济、传统的汽车,而不是创新性的产品。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丰田车都具有模仿的特点。

  这似乎跟中国刚起步的汽车生产商目前的情况非常相似。丰田汽车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就对记者指出,中国的比亚迪等几个自主品牌后起之秀,一开始都是单纯的仿造,但后来他们就开始自己研发、创新,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是一个跨越发展的里程碑。

  ■高端访谈

  丰田汽车公司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

  在广东 丰田未来肯定要扩充

  在位于日本东京的丰田汽车总部,负责丰田汽车中国事务多年的总代表服部悦雄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

  年近70岁的服部悦雄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起丰田进入中国的历程,他对很多细节记忆犹新。他说,他已经负责中国事务近40年,一直强调丰田重视中国市场的必要性,“失去了中国市场,这个企业就失去了今后发展的最大空间”。

  今后最大的课题还是销售和售后服务

  南方日报:在您的理解中,中国市场和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有什么特点?

  服部悦雄:中国市场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其他国家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属于完全不同的层次。

  对其他几个金砖国家,我们也重视,但是目前还不如在中国的力度这么大。印度毕竟人均GDP远远低于中国,所以它相对来说是普及型的、更廉价的车。我们在这方面,坦率地说不是太强势。中国基本上是中等以上水平的车需求比较大,需求普及型汽车相对也是高档次的。俄罗斯人口没办法跟中国相比。

  南方日报:

  中国入世后,丰田在中国,特别是在广东的布局和发展,是否反过来促使整个集团加快发展?

  服部悦雄:是的,特别是丰田品牌,在中国生产迈大步就是从10年前开始的。

  和广汽的合作,从丰田的全球战略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为了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现在还要扩大规模,扩大规模要加强销售网络、售后服务。车容易生产,只要建工厂、投资,产能容易提升,但是能不能销售是另一个问题。我想,今后最大的课题还是销售、售后服务。

  沿海地区新车需求将趋于饱和

  南方日报:2003年,丰田与广汽开始为合资厂进行谈判,并最终在2004年成立了广汽丰田。当时,广东的营商环境是怎样的?

  服部悦雄: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广东已经是进口整车最火的地方。2003年左右,广东省已经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我不能光说好听的。我认为广东省目前作为汽车市场还是最大的,而且还有潜力。但相对来说,中国沿海地区新车的需求慢慢成熟,这就形成新车和二手车两个市场,现在还是新车市场大于二手车市场,但将来慢慢和日本、美国一样,饱和、成熟之后,将是二手车市场大于新车市场。当然现在广东省还不至于这样,但会慢慢向这个方向转变。而内地的二级城市、三级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广东省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得最好的省份,原来的投资环境相对也是很有利的,比如说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工业基础比较好,劳动力非常丰富,劳动力素质也好。但最近广东省,包括其他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而一些工业的劳动力相对不像以前那样充足。另外最近也出现一些劳工问题,劳资纠纷,工人流动性比较大。

  南方日报:如何流动?

  服部悦雄:向中西部移动。比如富士康,由于劳资纠纷问题,他们原先只有东莞、深圳工厂,现在已经转移到中西部去了。对于汽车,最近我们发现有一些零部件厂家物流成本低的,比如用空运都可以运的,而且需要一定工时的,已经开始向西部转移。

  我担心今后会不会出现一些物流成本高的零部件生产也会转移到中西部,因为中西部地区生产原材料、劳动力都便宜,即使物流成本高一些,它还有竞争力——这样的厂家会不会转移,是将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来说还不是很明显。

  南方日报:在广东,丰田未来是否还有另外的投资设想?

  服部悦雄:是有的,肯定要扩充的。丰田集团有三个汽车生产厂家,丰田、日野、大发。日野主要生产中型卡车和大型巴士,大发主要是生产轻型或者是小型轿车,也有商用车。大发在中国拓展不是怎么好。但是日野第一个在中国的合资厂就在广州。丰田两个汽车厂家同时在一个地方合资生产,全世界只有广州市。

  将在中国设研发中心,发展更本土化

  南方日报:丰田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你们有什么样的经验?

  服部悦雄:与其说经验,不如说反省。我们相对德系汽车,特别是美系汽车,在中国的发展相对利润并不大,原因是本土化不够。其实我们也认为应更多地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不光是工人,包括技术开发、管理层面的,包括高级管理层面的人员,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利用中国人才能真正开拓中国市场,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车。

  我们正在加强在合资公司里研发,要挖掘中国的人力资源,我们在一汽丰田、广汽丰田都有研发中心。除此之外,丰田本身也要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广汽丰田、一汽丰田的研发中心,以中国的人力资源为主,中国产品的研发还是靠合资公司的研发中心。丰田集团的研发中心主要是搞基础研究,产品研究。

  南方日报: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近年来有不少品牌迅速崛起,如比亚迪汽车。丰田已经是一个世界品牌,对他们的发展,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服部悦雄:我认为中国的自主品牌后起之秀,像奇瑞、吉利,还有比亚迪,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国内的竞争太激烈了,我认为他们要寻求国外市场,相对地,比国内市场还好开发。我认为这是他们寻求发展的一个出路,或者是一个过程。

  但是开拓国外市场,我认为必须注重质量,还有售后服务,要扎扎实实地去做,不然的话将来品牌得不到好的评价。以前丰田进驻美国市场,开始也有这个问题,韩国的现代开始也是这个问题。我想,一个是售后服务,一个是质量管理,是绝对要做好的。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他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服部悦雄:是的。这几个中国后起之秀的自主品牌厂家,其实开始都是单纯的仿造,后来他们就开始自己研发、创新,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是相对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各方面资源投放一多,在收益方面经营也有压力。

  (责任编辑:单晓冰)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