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的推出需要市场的配合,目前很明显缺乏良好的窗口期
陆媛
国际板一词出现于公众视野的频率少了,这与证监会高官今年5月份密集造势宣布“国际板快了”的热度相比,不可不谓降温。
国际板由“急行军”转入了“潜伏期”?
态度正在微妙变化着。记者在与业内人士的交流中,有以下几点可以提出来讨论。
当前在监管部门,国际板一事已经暂时不怎么提了。今年上半年,国际板的筹备工作达到高潮:在内,相关部门的准备工作和国际机构会议连轴运转;在外,多位高官尤其在陆家嘴金融论坛期间也明确表达了国际板很快出来的态度。年初至5月份,A股市场运行平稳中略有小涨,当时几乎无人预期到如今的下跌。
创新事物的推出,需要平稳的窗口期,以释放它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压力。股指期货的推出,虽历经曲折,时冷时热,空转三年,但正是踩准窗口期,才成功推出,否则不知等到何时,这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一位人士对资本市场推新事物要把握国际形势窗口期的慨叹。然而,夏天以来,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暴露发酵,导致全球股市大跌,美国各项经济数据脆弱,欧元区法德难以一致达成对区内困难国家的救助,中国面临的国际金融形势严峻,这使得国际板的推出缺乏良好的窗口期。
美、德、英、日的产出水平都没有恢复到2008年危机前水平,而且当前欧元区岌岌可危,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机制能发挥多大作用?这是否意味着有利于国际板推出的稳定国际形势在两年内很难达到呢?悲观者更甚,如末日博士鲁比尼认为,当前状况比2008年更糟。基于此类观察,国际板的窗口期可能要望眼欲穿了。
虽然还有一些反对国际板的声音,但这些声音的出发点不同。有的观点是认为国际板相当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若优质且估值低的欧美蓝筹公司进入国际板,将使A股同类公司相形见绌,结果是A股大跌,投资者普遍损失;有的观点则认为国际板的制度要设计完善,不能像创业板,推出两年但连退市制度都没勇气推出,这是有担忧地提醒国际板不要变味。
国际板在等待时机,目前也只能潜心等待时机,主要是国际形势的阶段性稳定,因为就国内舆论形势而言,国际板已经获得了比两年前更多的支持。还在两年前,国际板被认为是国际公司提款机,认为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益处是很有限的。
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机构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板的战略还是有信心的。例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分析认为,设立国际板对国内企业竞争力提高、A股市场国际化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上海已经初步具备设立国际板的条件,总市值排名居世界前列,上市公司数量和投资者账户数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技术设备、信息披露和交易监控等方面的技术实力都可以容纳境外企业上市和交易。
此外,蓝皮书还提到了一个规律,从推出时机的选择上来看,国际板的推出需要市场的配合,当市场处于上行阶段的过程中,推出国际板更为有利。关于国际板的市场定位,应该从股票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出发,坚持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国际优质企业上市的目标,让国内民众分享国际企业成长的成果。
作为经济政策智囊,社科院观察到的规律是有逻辑说服力的,就此而言,国际板的降温潜行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自5月份至今,上证指数下跌13%,不在上行通道中。
(作者为本报首席记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