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民共进大企业发展充满生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 04:50  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王敏

  自2002年起,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依照国际惯例,按照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大小进行自然排序,产生了中国企业500强。

  今年已是中国企业500强发布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黄金10年。

  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为WTO的第143名成员,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的阶段。

  这10年,是中国经济身处“全球化”背景,受世界经济影响,也反过来影响世界经济的10年。10年中,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高速发展,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0年中,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提供了天时地利。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的国企、民营和外资企业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展风姿。

  有数据为证: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4.3万亿元,营业收入16.7万亿元,实现净利润8490亿元,上缴税金1.3万亿元。2010年54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中中央企业达30家。

  国家工商总局和全国工商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已达4000多万户,目前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已经达到约1.5亿人。民营经济吸纳了占全社会最大比重的就业人数。

  过去10年中,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多家已在中国开展业务。商务部公开数据显示,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外资企业已达1200多家,其中不少是把中国建成其研发中心的总部。

  这10年,是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10年。“这1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程度发展越来越高。在这种大氛围下,中国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力也在大大提高,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晓明表示,“国企从计划经济的产物到市场经济的宠儿,适应到现在,和其他企业基本没什么太大差异,国企固有的优势加上其市场化的优势,最有希望成为将来市场经济中可以参照的主体。”

   “这10年,民营企业的发展尤其迅速,已占中国企业的半壁江山,不仅解决了社会就业,还为中国的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民企只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其发展前景也会很好。”

  在这10年市场风雨路中,我们看到,中国制造业一直居于榜单的首位。“尽管这10年是中国制造业的10年,但是中国其他领域的公司也已经迅速发展起来。比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发展。中国金融业整体品牌的雏形已经形成。银行中我们拥有了全球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提供优质银行服务的招商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保险行业中我们拥有了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和泰康人寿。其他在私募、咨询和投行领域,我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品牌公司。它们奠定着中国下一个10年高速增长的基础。” 泰康人寿董事长、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陈东升表示。

  民企也不甘落后,华为作为优秀民企代表入选了中国企业500强。

  而2011年是个多变之年。世界政治局地动荡,经济探底的预测也不绝于耳。美债、欧债危机,英国发生大规模骚乱。标普下调美主权信用评级,一夜之间压垮了全球股市,全球经济复苏重新蒙上阴影。

  中国要消化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增的流动性,抗通胀形势严重,CPI高居不下,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已小之又小。中小企业遭遇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融资困难,民间高利贷肆虐疯长。

  今天,互联网的发达让全世界成了一盘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课程也才刚刚开始。“走出去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是个弱项,我们的国际化才刚刚起步。”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表示。

  “市场动荡是正常的,国际市场的动荡在未来对我们的影响还会越来越大,适应不了动荡,说明融入世界和市场经济的能力还不足。”韩晓明表示,“走出去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个主动人为的过程。市场是有阶段性的一段段地争,先争区域市场,再争国内市场,再到国际市场。不是想国际化就国际化了。”

  韩晓明说,“很多国际并购案例,不是有钱就能走出去,就国际化了,并购不只是一个产业和资本的整合,更多的是个文化的整合。没有企业文化的包容度,并购只能沦为‘麻袋装土豆’,什么也改变不了。”

  现在,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架子是搭起来了,但是更多的是从概念出发,企业要真正做到现代企业,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程。

  算算很多的中国企业也到了而立之年。韩晓明认为,而立之年的企业需要心智和机制的成熟。“有资本实力是一个因素,但和真正的市场实力还不是一个概念,如何依靠技术创新等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长为真正具有市场实力的大而强的国际性企业,是我们下个10年应该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