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加名税月饼税 税收见缝插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31日 20:29  中国产经新闻报

  藏富于民为何渐行渐远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被称为“趁火打劫”的房产加名税热度未退,月饼税的争议又起。赏月、吃月饼一直是中秋节的良辰美事,可是今年的月饼却吃得有点闹心。

  因为单位发给员工的月饼将以等额资金的形式计算在工资总额中扣缴个税。以月收入4000元(扣除“三险一金”)为例,按照个税新标准计算,9月需缴纳个税(4000-3500)×3%=15元。假如单位发放一盒标价为500元的月饼,那么需缴纳的个税提高为(4000+500-3500)×3%=30元,即要为这盒月饼多掏15元的个税。

  薪水越高,为月饼付的税越多,以每盒500元为例,个税的差额最高可达210元。此消息甫出,就引发了网民的大讨论,有网民直呼“太伤感情”。专业人士表示,此税是有法可依的,并已实施多年。

  “这属于个人所得税的范围,从法律方面来讲,是有法可依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说。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明确规定,“个人所得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换句话说,月饼也是一种“实物利益”,接受月饼理所当然要交税。

  有法可依就一直合理吗?很多人直指存在重复征税的嫌疑。“公司给员工发放月饼等福利,已缴纳过消费税、增值税等税费,再把它算入工资扣税,不免有重复征税的嫌疑。”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表示。

  虽然网友众说纷纭,但倾向性十分鲜明,就是认为月饼税的征收不合理。无论如何,公众对加名税、月饼税等税收的民意反弹,警示各级政府尤其是税务部门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税收理念。

  与其说是国人不愿意纳税,倒不如说是人们对目前国民收入向政府部门倾斜,以及人们纳税受益感与税收增长的增幅不成比例的表达。

  “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全国税收增幅大大高于个人收入的增幅,以及财政支出的不透明,税收政策的不严肃,随意征收等。”以上才是民众争议月饼税的深层原因,李长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按照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报告,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宏观税负2010年已高达34.5%,这远远高于世界银行中上等收入国家适宜税负23%的水平。如此高速的财政税收收入增幅,必将会挤压民众收入的实际份额,抑制扩大内需的国内经济转型。

  苏剑直呼我国应该改革税负太重的现状,“通过减税来实现藏富于民,降低政府收入,让老百姓感受到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这才是最实在的。可支配收入多了,劳动积极性高了,生产总量增加了,蛋糕大了,分到的蛋糕也就多了。”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未来几年,中国应尽可能快地减税,把不该有的税废掉,把保留下来的税尽量降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必须把各部委要求增加税和费的冲动控制住,否则的话,藏富于民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李长安表示,减税我们一直在做,我国很早就提出了结构性减税,关键是减税的力度不够,覆盖面也不太广泛。比如我们希望个税起征点能达到5000元,但新标只是3500元,与人们的心理期待有很大的落差。

  对于一部分专家指出的高税收高福利的发展模式,苏剑认为这是行不通的。“高税收会抑制个人的积极性,高福利等于把个人的责任转移给政府,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是支撑不住的,最终的结果只是把经济拖垮,目前欧洲债务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李长安强调,强劲税收背后最主要的还是体制原因,“政府管的事太多,行政机构人员太多,没有庞大的税收收入,政府就运转不开,这和西方国家那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机构不同。我国生产、建设型的政府亟待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