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定点取缔民工子弟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6日 04:08  21世纪经济报道

  马晖

  今年6月份以来,北京大兴区、海淀区、朝阳区多所“流动人口自办学校”接到取缔通知,数千学生面临分流难题

   “接到这个通知之后,我很着急,要了我的命啊。”张明瑞说,“马上就要开学了,我们学校500多个孩子,他们怎么办?”

   这位内蒙古的中年汉子是北京市大兴区的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在他的这所名为田园学校的打工子弟学校里,有500多孩子在上学。

   近日,张明瑞突然接到当地政府一纸告知书,称由于学校“在违法建筑内非法办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将予以取缔。

   据本报记者了解,类似的取缔行动,并非仅仅针对大兴区这一所打工子弟学校。近期北京市包括海淀区、朝阳区等外来流动人口聚集的区内,都有类似的情况。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义务教育学龄流动儿童的数量在1200万以上。如何保证这个庞大群体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早在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4条就提出了“两为主”政策——以流入地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

   近年来,包括上海、广州等在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陆续探索出包括拓宽公办学校吸纳能力、政府购买民办教育服务等解决问题的新举措。

   “办法很多。一拆了之,是最不负责任的办法。”一直关注此事的公益律师田坤说。

   张明瑞的学校属于典型的外来工子弟学校,按照官方的说法,被称作是“流动人口自办学校”。

   学校建在大兴区西红门镇上。2001年,张明瑞租了当地村民的地盖起了这所学校。

   这里是北京南部的城乡结合地,周边紧邻一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所以他的学校里的学生家长绝大多数都是外地在京承包田地种菜的菜农。

   类似张明瑞这样的自建外来工子弟学校,在北京并不在少数。

   “朝阳区43所、海淀区34所、石景山区11所、丰台区12所、昌平区40所、大兴区30所,房山、门头沟等就几所,总量不到200所。流动人口学生数约40万,其中一半已在公办校就读,还有20万学生在读打工子弟学校,该数字为粗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说。

   2001年办学之初,学校规模小,才100多个学生,当地主管部门并没有注意到这所学校,“当时也没人管我们,就那么办了起来”。张明瑞回忆。

   到2005年9月,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京教基[2005]27号),明确提出了“扶持一批,审批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思路,强调疏堵结合。

   大兴区区教委以及当地西红门镇政府在看了学校之后,认为房屋简陋,要求张重新翻盖校舍。为了能让学校继续办下去,张明瑞自己投资,盖了新校舍,总面积为600多平方米。

   此后,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数从最初的100多人发展到500人。“区教委开个学校的会,也都叫上我们去听。”张明瑞说。

   到了2009年,各地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发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34号),纷纷出台对应文件。

   在本报记者拿到的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兴区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及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园)校舍安全工程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全区的上述学校要在“2011年底前完成校舍抗震加固任务”,“鉴定及加固资金由举办者或房屋所有者负担”。

   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这一大笔重建资金,张明瑞借了民间高利贷,总共80万元。新的符合文件要求的校舍很快建起来。

   大兴区教委还给他的学校出具了一纸证明,认定其是“规范保留的一所专门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自办学校”。

   拿到这纸主管部门颁发的“身份证”,再加上新落成的校舍,正当张明瑞准备继续把学校办下去的时候,变故不期而至。

   今年5月8日,大兴区教委召集几所外来工子弟学校负责人开会,表示这些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校舍、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下发了名为“关于对张明瑞擅自举办学校责令限期达标的告知书”。第二天,相关人员就明确表示,要取缔学校。

   6月7日,大兴区西红门镇校园安全办公室在田园学校门口张贴取缔通知书,认定该学校“违法建筑内非法办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于2011年6月20日取缔该学校”,并要求学生家长停止预缴下学期书学费。

   对于这一变故,张明瑞表示“不能理解”。

   本报记者联系了大兴区政府的相关人士,对方称是“按照市里面有关拆违章、打击非法经营的精神来做的,符合相关规定”。

   数千学生如何分流?

   张明瑞还有一个最操心的问题——学校被迫关门,学生们该怎么办?

   这样的问题,并非他一人需要面对。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的几所外来工子弟学校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14条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两个为主’的政策,特别强调了流入地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和管理责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表示。

   而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中,也逐渐强化了“两为主”的政策。

   在前文提及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自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京教基[2005]27号)中,明确提出,取缔流动人口自办学校之前,“将在校生妥善安排到其他学校继续就读,保证其学业不受影响”;“公办中小学要继续挖掘潜力,增加招收流动儿童少年数量,使更多的流动儿童少年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据大兴区教委相关人士介绍,区里面在给被取缔学校的学生家长下发了告知书,当地政府提供了总共6所学校供这些孩子进行选择。

   不过,据当地的学生家长反映,依照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接收借读生管理的通知》,这些孩子想要入读公办校,家长必须要提供包括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在内的五份证明文件。

   “我们成天在这里干活,起早贪黑的,哪里有时间回老家办这些证明?”上述家长表示。

   有一直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学者透露,“据我了解,要五证齐全,不玩猫腻的话没多少农民工做得到,多数农民工子弟因此被排斥在公办校外”。

   此外,北京公办校由于学位紧缺,普遍存在着缴纳所谓“自愿捐款”才可就读的潜规则。据一些家长反映,最普通的公办小学要一次性交6000元。

   “这些学生分流一些有可能,但是绝对不会多,全部去上公办校那是一点可能也没有。”张明瑞说。

   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乡试验小学的万校长,也遭遇到类似的情况。包括他的学校在内的当地四所打工子弟学校最近也接到了取缔通知。他的学校有1300多名学生,另外三所学校分别有800、980以及600多学生,总计3000多个孩子。

   “开会的人说他们只管取缔,区教委的人负责分流。我们也没有正面见过朝阳区教委的人,对方只是以发短信的形式通知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万校长说,他很担心自己学校的学生能不能在开学前及时分流到其他学校。

   其实近年来,包括上海、广州等在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都在探索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尝试了拓宽公办学校吸纳能力、政府购买民办教育服务等不同的路径。

   其中的上海模式,就是“公办为主”和“政府主导”两个关键词。其思路是公办学校尽力接纳外来工子女,大多数外来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政府主导对外来工子女学校的改造和规范并提供持续的成本补偿。

   “北京市社工委应尽快调查,反省政策。先叫停,再结合沪深经验力创真正体现社会公正的属地就学政策。”杨团表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