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在捧杀海底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3日 01:43  中国经营报

  王永强

  微博“自媒体”时代,海底捞躺着也能“中枪”,即便这种“中枪”更多是从赞美和戏谑引起的

  作为某咖啡店店员,刘爱勇并不爱说话。

  但2011年8月9日上午,当听到《中国经营报》记者和朋友在谈论“海底捞”(火锅品牌)时,他没能抑制住热情,主动插话,讲述自己对于海底捞的种种认识。在他口中,“张勇张大哥”被数次提及。

  张勇是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底捞”)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爱勇则曾是海底捞紫竹桥店店员。刘爱勇称,两个多月前,因不满领班协调不力,他愤而离职;但咖啡店工作量虽轻,待遇却低,工作氛围和服务方式也不似海底捞对顾客那般热情。为此,在得到该领班被降职的消息后,刘爱勇就下决心复职。

  在海底捞,员工离职满三个月即可重新申请入职。但刘爱勇想不到的是,近三个月来,“张大哥”正为微博上莫名出现的“海底捞体”所困扰。这种以赞美和戏谑为特点的夸张性的文体,具有如“凡客体”、“淘宝体”一样的易模仿特质,其传播威力除了让张勇担心公司被“捧杀”外,也让2010年营业额近15亿元,但职能部门并不健全的海底捞加快了筹建品牌管理部的步伐。

  这真是耐人寻味的一幕:在一个人人都可成为传播者的微博“自媒体”时代,现实中以服务口碑佳知名的海底捞,却要为微博上被“捧杀”而忧心。而微博背后,究竟谁在“捧杀”海底捞?海底捞以沉默换平静的应对举措是否得当?

  辟谣:并非营销

  “我们不可能花钱去做微博营销。”海底捞综合事务部郑部长告诉本报记者,公关、营销、广告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直是海底捞的管理“短板”,海底捞创建17年来,更多是“埋头拉车”。

  而在意识到在品牌营销管理上的短板后,郑部长已经有意识地在物色专业性人才。事实上,在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后,海底捞正在改变经管层均由“内部培养”而非“空降”的做法,开始在财务、物流、法律、传播、网管、菜品研发等专业性人才选拔上面向社会招聘。

  相应地,海底捞员工的职业晋升路径也由两条变为三条。在原有基层员工技术晋升和管理晋升的基础上,增加了后勤晋升路径。

  然而,尽管加大了公司职能部门的专业性人才招聘力度,海底捞一万多名员工中仍然有约95%的基层店员来自农村,能吃苦但学历低、视野相对有限,也因此,海底捞的职能部门工作压力同样较大。像郑部长负责的综合部,一共有20多人,却要分管七八个领域,有时一个领域只有一个人盯着。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不得不数度接电话,协调一些事情。

  正是这样相对分散的精力,让海底捞对于微博上5月份就开始出现的“海底捞体”敏感度不够。“海底捞体”已从刚开始的贴心服务(如送皮筋、水果等)、较有可信度,慢慢演化为“人类(宇宙)已经无法阻挡海底捞”(如送钱打车、帮助买书)的各种夸张甚至调侃、讽刺。

  而在不了解海底捞内情的潜在消费者看来,“海底捞体”的出现,毫无疑问是海底捞公司的“微博营销”。如果这些消费者果真去海底捞消费,其相对被吊高了的期望值,与海底捞服务现状之间的鸿沟被人为拉大,进而降低了海底捞快速扩张所最倚重的顾客满意度。海底捞可能被“捧杀”的担心也就随之出现。

  基于此,当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家庆通过微博表示“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在试图捧杀海底捞”,微博上对此一向沉默的张勇于8月2日首次回应,向李家庆表示谢意。

  应对:“被动”之失

  那么,是否确有其人要故意捧杀“海底捞”?

  目前看来,李家庆的“担心”显然并无依据。在微博上搜索“海底捞”的关键词,截至8月11日7点半,大约有1167526条微博与此相关。这一数目整体上并不大,譬如“姚晨”有7962457条,“温州”有5836649条,“暴雨”有3245708条。

  而在“海底捞”下属的子类中,排名量居前的“海底捞外卖”61187条、“海底捞你学不会”13322条、“海底捞体”3193条。不难看出,整体上,网民谈论“海底捞体”的范围相对有限,其影响力远不及谈论海底捞新推出的外送服务及黄铁鹰新著《海底捞你学不会》。

  恐怕也正是基于上述判断,8月4日,张勇在其微博中正式表态:“在海底捞就餐一定会有好和坏两种不同体验,看到那些在网上热议我们的朋友,我和上万名同事除了感激、愧疚,还有一些担心:几家火锅店而已,能走多远实在难说。过度关注增加了我们生存的难度。但我们会竭尽全力,努力改进。因为我们除了开火锅店啥都不会。”

  显然,张勇的选择仍是以“埋头拉车”为主。

  这样的取舍是否得当?

  资深营销专家张隽认为,无论什么原因,企业都不应将微博传播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拱手相让。

  特劳特战略定位培训机构华江则希望“张勇出来在媒体面前做些说明,比如界定一下海底捞的‘服务’定位的边界是和吃饭这档事有关而已,海底捞是在做生意,不是无休止满足需要,不是客人说没房子海底捞直接买房送”。

  网友“李舒Shirin”给出的建议更具体:开设“海底捞体”官博,由网友撰写真实经历,转发并展示服务员的笑容;过度夸张的演绎和恶搞,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回应,且作辟谣之用。毕竟很多判断力欠充足人士会把这当做海底捞自发的炒作,引发嫌恶就不好了。真实体验和段子都是非常好的素材,可用做“等候阅读”(海底捞就餐等候桌位的空闲时间——本报注)。

  对比之下,张勇和上述建议的分歧主要在于,张仍然希望通过海底捞实体店的服务做出回应,这与海底捞此前注重现实口碑营销、关注顾客满意度的做法一脉相承;但后者则认为,海底捞早已不是“夫妻店”,在菜品研发、配送、服务等现有基础上,拿出相当精力做好品牌互动与沟通,是海底捞的“必修课”而非“选修课”。

  本报实习生郭晓珩对本文亦有贡献

  评论

  扁平化之痛

  事实上,除了品牌传播之外,在相对务虚的层面,海底捞确实还有不少欠缺。

  譬如知识产权的保护。海底捞目前被侵权60多起,诸多假冒或形似海底捞品牌的实体店在各地运营,而因为海底捞的定位和每年5~7家新开店的独特“慢扩张”模式,类似侵权事件随着海底捞品牌影响力的增大恐只会有增无减。

  再如扩张路径的取舍问题。一方面,海底捞认为,自己的店员培训急不了,而没有这些店员、匆忙扩张只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整体品牌和下一步发展,所以公司宁可选择“慢扩张”。但另一方面,张勇却在公司管理层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在美国考察海外市场数月,希望做更有挑战性的海外扩张,其战略选择上的“务实”与“浪漫”奇怪地纠结在一起。

  在本次被“捧杀”事件的应对上,张勇相对被动的选择,恐怕亦受其过于放权、身在美国、应对不便的影响。

  而在这些背后,海底捞过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其实难辞其咎。在职能部门仍不健全的状况下,海底捞副总级以上的领导仅有两人,分管采购、店面运营、后勤服务等几大块业务,在一些需要张勇出面参与的活动场合,往往是派不出人去,分身乏术,甚至导致一些餐饮行业协会组织的误会。

  有消息称,海底捞的经营利润率有下滑现象。这固然有人力成本上升、公司随规模扩大边际收益递减等原因,海底捞管理架构、组织体系上的相对随意亦难脱干系。

  小资料

  三句话认识海底捞

  ●海底捞考核店长是以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为指标,而非营业额和利润;

  ●海底捞北京店员收入1800元/月起,这比绝大多数饭馆都要高;

  ●为了让客人满意,海底捞员工可以超越流程和制度,对不同客人实行差异化服务(打折、送菜和免单)等,其他诸如等位时送水果、画指甲、上网等均免费。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