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中国城市蓝皮书发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 20:37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日讯(记者 陈郁 实习生 张婷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联合发布2011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

  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

  蓝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始终是城市消费的主力,其消费性支出总量占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量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一直在40%以上,2009年达到了49.3%,高出其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约12个百分点,但这一比重也一直低于其可支配收入总量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中的比重,其消费行为比较谨慎。

  尽管当前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已初具规模,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但由于其规模的相对性和动态性,且构成比较复杂,远没有发展到稳定成熟阶段。蓝皮书指出,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城镇化水平等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稳定和不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重要途径。

  蓝皮书预测,从2010年到2025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20年将接近47%左右,在2023年前后可能要突破50%,在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可能首次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比重,即所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将首次出现。

  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约5000万人,是低保人数的两倍左右

  蓝皮书指出,按照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截止2009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基于统计数据测算,中国目前城市贫困人口数大约为5000万人,是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受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其中东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最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较高。享受低保的绝对贫困人口在东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约6.34%;其次是西部地区,为5.91%;再其次是中部地区,为5.12%;东部地区最低,仅占1.28%。可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绝对贫困人口越少。结合比例法估算,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大约756万人,中部1657万人,西部1717万人,东北地区845万人。

  蓝皮书认为,中国城市需要在兼顾经济发展、保障完善和素质提升的基础上,设计并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制度,形成积极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反贫困政策体系。具体对策包括:建立一套城市贫困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及贫困线的测算方法;发展城市经济,合理推动城镇化进程;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的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低保覆盖面;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打破城市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恶性循环,促进就业;多渠道地治理和遏制贫困,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贫困治理创造条件。

  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

  蓝皮书指出,我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经历了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阶段、住房保障发展滞后于住房市场阶段、住房保障较快发展阶段和“十二五”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高速发展阶段。

  蓝皮书认为,住房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城市低收入家庭仅通过市场无力解决自身的住房问题,政府应承担起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弥补市场失灵,以满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我国应尽快出台住房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住房保障政策实施提供法律支持。要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取消经济适用住房,分类确定保障水平,逐步扩大范围,“十二五”或更长时间要将农民工纳入到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中。

  中国城市民生面临八大难题新时期保民生更需要新思路

  蓝皮书指出,当前中国城市民生面临八大难题,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城市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峻、城市社会养老准备不足、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滞后、城市人居环境面临重大挑战。

  蓝皮书认为,“十二五”期间必须从中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发展为基,民富为本,四保五化,幸福和谐”的城市民生保障基本思路,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行政管理制度,构建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制度,着力推进“业有所就”的就业与培训工作、“劳有所得”的劳动合同与工资管理、“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险工作、“住有所居”的保障房建设工作、“居有所宜”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学有所教”的各类教育工作、“病有所医”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正确处理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推动城镇化模式转型

  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走的是一条以农民工大量进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道路,这是一种典型的增长导向型城镇化模式。该模式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城镇的快速集聚,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蓝皮书同时指出,传统城镇化追求的是增长、扩张和城镇面貌的尽快变化。而增长导向型的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民工融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拆迁问题、城镇体系不合理问题等。

  转变城镇化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镇化之路,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逐步改变传统的增长导向型的城镇化模式,在城镇化过程中更加关注民生,走民生型城镇化道路。

  所谓民生型城镇化,就是以民生为根本导向的城镇化,具备以下特征: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可持续;共享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民为本。

  蓝皮书指出,加快推进城镇化模式转变,走民生型城镇化道路,就应当正确处理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创新拆迁征地模式,并将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2011年城市科学发展指数出台

  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为: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营、苏州、青岛、无锡、天津、杭州,全部由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包揽。

  目前中国城市民生建设的总体格局仍然呈现出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特征,民生建设处于中低水平的城市仍然占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及不同城市之间的民生建设差距已经超过其发展水平的差距,未来发展面临增长失衡严重、民生建设滞后的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协调;二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三是增长与分配失衡,民生建设滞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四是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蓝皮书强调,我国城市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的步伐,以适应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再平衡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