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务为何只能“被公开”(国金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1日 06:34  国际金融报

  

  “欢迎大家来找茬!”昨日,有微博博友在评论一个帖子时说。这个帖子说的是当日的一件大事:“中国红十字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这是近段时间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中国红十字总会重塑公信力的重要尝试。由于郭美美事件引爆信任危机的中国红十字会,目前正遭遇堪称建会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尽管还处在测试阶段,这个平台的发布还是引起网友的极大兴趣。青海玉树地震捐赠收支和资助使用的有关情况被率先发布。然而,有网友发现,这些率先发布的数据蹊跷多多,比如在4月14日地震发生前的3月29日,杨千嬅捐款10万元;3月30日,刘德华捐款20万元;3月31日,黄晓明和章子怡各捐20万元。“捐赠者能预测地震?”网友质疑说。更有网友评论:这个平台好玩了,都是假数据。

  是不是假数据,笔者不敢冒昧揣测。笔者想,既然网友提出了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当出面释疑才是。如果数据属实,当解释原因为何?如果数据不实,则应向公众致歉并加以完善。

  不管是哪种情况出现,笔者都觉得这是个进步:红十字会建平台本身,即是在压力之下的一种自我纠错,是完善信息透明的重要步骤,尽管来得晚了些,但总归是开始了;网友与红十字会的互动更是一种进步,是网友的监督压力传导下得来的这个平台,更需要网友的继续监督加以完善。

  这个进步的得来,归功于自下而上的监督与互动。对于这个新现象,我们不应仅仅将其作为个案,而应作为一个模板——组织机构与网友良性互动的模板。组织机构过往单纯的信息发布模式变了,直接或间接的多点反馈机制代替了上级或大众媒体的单点反馈机制。

  网友通过多种手段直接或间接传达关注,或因大众传媒参与进而强化所关注话题的传播,当多方位的关注传导到对手方组织机构时,其感到不适与压力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国红十字会近期正在遭遇这种现象。

  正是这股裹挟多件负面消息的强大关注力,让中国红十字会跌到了信任的谷底。而挽回信任则是一件更为艰难的事。笔者理解中国红十字会的困境和尴尬。笔者以为,要想重建信任,不仅仅是建一个信息平台,更重要的是以真诚透明的态度面向公众,而不是仅仅把这个平台作为一时的应急之需。倘若存有这样的想法,后续面临的处境会更为艰难。公开透明,更公开更透明,才能渐次找回失去的信任,重塑公众形象。

  谈到红十字会公开透明这个话题,笔者再次想到了近期另一件与之相关的话题——“三公”经费公开。今天已是8月1日,离国务院要求的“三公”经费公开时间节点已经过去了1个月,媒体发现还有十多家部门尚未公布,而已公布的不少部门,也存在口径不统一、数据矛盾甚至超出基本常识的现象。“三公”经费其实只是政府部门经费预算与使用中的很小一部分,即使公开也只是政务公开的一小步。是什么在阻碍“三公”公开呢?

  笔者想,阻碍的因素很多,有内部花费太多难以启齿的因素,也有担心外部舆论压力过大等。笔者无意纠缠原因不放,笔者想考察的是,在制度约束下被动公开的同时,是否有建立信息公开良性竞争机制的可能。作为半官方性质行业协会的红十字会,之所以在这个时间推出信息平台发布捐赠信息,希望以公开透明的姿态挽回形象,与其遭遇的外部危机分不开。而没有遭遇外部困扰的不少部门,则缺乏这样的动力与契机。

  红十字会捐赠平台是自我纠错诉求下的体现,而国务院首批要求“三公”公开的部门,则不可能每个部门都来重演一次红十字会式的信任困境,全国各省市基层职能部门,更不可能都来重演类似信任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部门就没有类似信任危机。换句话说,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并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整体性信任危机的个体呈现。正是出于这样的判断,笔者以为信息公开透明将是今后的一个常态存在,组织机构与公众的多点互动也会成为常态。

  鉴于此,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建立组织机构与公众的常态良性互动机制尤为重要。红十字会被推到历史的舞台,希望在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时,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在信息公开的同时,是否也应尝试建立良性的信息公开竞争机制,让那些肯透明敢透明的部门得到更良性的激励?公众是否也应给予信息公开更多的关注呢?因为,我们要清楚,政务透明信息公开,我们才刚走了一小步。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