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本报记者王松才
近年来,包括中化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中铁、中国兵器等众多大型央企都出现投资失误出现巨亏的现象。这次,巨亏又轮到了中冶集团的头上。其子公司中冶恒通仅仅成立4年时间,就亏损了56亿元,成了一个“甩不出去的烫手山芋”。
中冶恒通位于河北唐山海港开发区,占地2784亩,员工4000多人,总资产约140亿元。其最初是中冶集团与唐山恒通合资所建,股权易手后目前是中冶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当时中冶集团的目的之一是为上市增加资产规模。但未料此后中冶恒通反成为上市的包袱,中间经由港中旅短期托管又退出。
有媒体引用河北钢铁集团一位管理人士的话说,中冶恒通如此巨亏,实属罕见。中冶恒通不是钢铁生产企业,而是一家钢材深加工企业,主要生产金属压延涂镀板产品,利润主要来自加工费,而在钢铁业,加工企业并不太容易发生巨额亏损。
即便出现了高达56亿元的巨额亏损,中冶也只是在自己官方网站挂出一则说明,只把中冶恒通出现巨亏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改造未完成、债务负担过重、财务成本过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对于公司先期投资决策失误没有丝毫反省。
“中冶恒通的巨额亏损,反映了包括中冶在内的央企在重大投资决策方面很不谨慎,风险意识较差。”7月19日,一位要求匿名的冶金业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上升期,这些企业仗着自己是央企,财大气粗,对潜在的市场风险视而不见或者是不够重视,导致在经济回落期,以前存在的问题相继暴露并出现巨额亏损。
对于中冶恒通出现亏损原因的解释,上述专家告诉本报记者,4年间中冶恒通的管理层接连换了4任,造成责任不清;还有媒体爆出其内部管理十分混乱,帮派林立。“中冶的解释只是巨亏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其公司内部的治理和管理体制、决策机制、问责机制不健全并存在严重问题。”
对于此次出现巨额亏损,中冶集团一位管理人士坦承,收购恒通“是过于草率了”。而有业内知情人士则认为,其出现亏损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冶恒通“非同一般的管理混乱、盲目投资”。
“央企作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财产,我们无法容忍其如此‘交学费’,随便一个投资项目就可以亏损几十亿元,虽然你承认收购过于草率,但一句话解释就算完事了吗?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上述专家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很明显,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对央企投资失误责任承担和追究的机制,而没有责任追究制度,恐怕央企未来的投资还是会出现此类失误和巨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