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龙/文
在钢铁物流行业摸爬滚打了10多年的钢材贸易商马腾飞最近明显感到,外资的不断涌入让自己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现在的贸易商已经不仅仅是从钢厂拿货,再送到客户手里的模式了,稍微有点资金实力的企业都在自己仓库附近建立了加工中心,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简单的裁剪和加工。”马腾飞7月14日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在马腾飞看来,最近10年来,外资企业一直在不断进入中国钢材物流领域,凭借其高投入迅速占领市场。“日资企业的一台加工钢材的设备就要上亿元,我们根本拼不过。现在我们只能做中低端的钢材,高端的想都别去想。”马腾飞说。
据了解,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以外商独资或合资建设的居多,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如以浦项、新日铁为代表的外资钢铁企业,以美达王、住友商事、三井物产为代表的外资商社,已经基本完成了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设厂布局。这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从事家电、汽车、计算机、造船等行业的加工配送服务。
中国冶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退休专家告诉记者,尽管目前还没有统计过外资在钢材深加工领域的市场份额,但这些外资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通过其高效、低成本服务,已经占据了我国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加工市场。
外企加速布局
争夺下游阵地
由于国内钢材深加工比重低,给了外资足够的市场空间。目前进入的主要是日韩企业,下一步将是欧美企业进入。
尽管由于政策设限无法在中国钢铁生产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但外资并未放弃在中国钢铁行业进行布局,其重点转向了利润更高的下游钢铁深加工领域。
近日,浦项长兴(大连)板材加工有限公司项目在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正式竣工,主要进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用厚板的加工和销售。这家公司是由浦项株式会社、STX株式会社、浦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三家合资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也是韩国最大的钢厂浦项钢铁在中国的又一个钢材加工中心布局。
在此之前的几天,浦项钢铁还与通钢签署了关于合资设立汽车用钢板加工中心的合同,双方拟共同投资1650万美元建立钢材加工中心,计划明年7月份开工,建成后每年可加工20万吨冷热轧钢材。
而在天津、青岛、佛山、苏州、重庆等地,浦项已经建设了多个汽车钢板、不锈钢钢板、电工钢、彩涂板等钢板的综合加工中心。
据记者调查,浦项钢铁于1994年在天津设立了第一家加工中心后,至今在中国建立的钢材加工中心已经超过了12家。
值得注意的是,其布局原则一般接近在中国国内投资的钢厂,如张家港、青岛、顺德等地都有生产工厂,苏州、天津等地也非常接近工厂。2007年5月新增的重庆加工中心虽然没有生产厂,但重庆地区汽车、摩托车工业较发达,消费能力强。
“浦项钢铁已经牢牢控制住了其加工中心周边的市场,成为了国内钢企和客户之间绕不过去的屏障。而且,浦项钢铁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加工中心销售自己的钢材。”上述中国冶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
在我国国内大规模布局加工中心的另一家外资企业是有名的三井物产。
1995年12月,三井物产就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合资建成了年加工5万吨的武汉兴井钢材加工有限公司。2002年12月,三井物产与宝钢合资建立了上海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三井物产拥有35%的股份。而后通过上海宝井逐渐形成重庆宝井、广州宝井、福州宝井、杭州宝井、东森分部、无锡宝井以及青岛宝井等多个加工基地。2005年2月,三井物产与鞍钢及一汽合资建设了长春一汽鞍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曾公开表示,钢材物流的加工配送,是这几年外资进入的一个热点,这一领域的利润特别高。
“由于外资企业的物流及加工能力非常强大,宝钢等不少钢企对其比较倚重。自己原来的一些下游大客户都被其抢走了。”马腾飞说。
上述中国冶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建立加工中心,是外资钢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扩张又一主要方式。与投资建生产工厂相比,一般国家在政策上限制较少,因而更容易进行。同时,通过加工中心,企业一方面可以更容易出口自己的产品,占据进口国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产品的供应链,与下游企业建立更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世界发达国家钢材深加工比重已经达到50%以上,而中国钢材的深加工比重仅为10%至15%。
中钢协原常务副秘书长李世俊说,实际上,钢铁企业通过加工配送公司提供钢材增值服务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在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他们73%左右的钢材是通过剪切配送中心去做。
“由于国内钢材深加工比重低,给了外资足够的市场空间。目前进入的主要是日韩的企业,下一步将是欧美企业进入。”山东一家钢企的周姓中层告诉记者。
国内钢企赢了规模
输了利润
钢企生产出来的钢材每吨钢利润不超过150元,在钢材深加工领域,比如经过再次加工后的冷轧产品,每吨差价就在500至800元,相当于比同类产品多赚8%至10%。这才是未来钢铁业的高利润点所在。
与外资企业10年来不断在钢材深加工领域布局相比,国内钢企的发力有些迟。
与浦项钢铁的船板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国内一家钢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把建设船板深加工中心列入了公司“十二五”规划,但现在还处在论证讨论阶段,在哪建?建设多大的规模?还没有定论。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钢企较少涉足钢铁加工范围,是由于钢企普遍把注意力放在了规模的扩大上,没有规模,就难以占据市场份额,从而完全忽略了下游客户的需要,这是中国钢企的一大教训。
过分追求规模性增长,并没有使钢企的利润得到提高。
工信部日前公布的《2010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2011年的展望》,再一次证实了钢铁行业利润缩水严重的现状:从重点大中型企业利润情况看,2007年以来销售收入利润率逐年下降,2007年至2009年分别为7.26%、3.23%、2.46%。2010年小幅回升至2.91%,但仍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
“钢企生产出来的钢材每吨钢利润不超过150元,在钢材深加工领域,比如经过再次加工后的冷轧产品,每吨差价就在500至800元,相当于比同类产品多赚8%至10%。这才是未来钢铁业的高利润点所在。”马腾飞说。
上述钢企负责人表示,外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无疑会对钢企未来的销售产生影响,这些企业一旦做大,话语权就会增强,进而拼命压低钢材出厂价格。
不过,宝钢、武钢等一些生产高端板材的大型国有钢企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奋起直追。
据了解,目前宝钢已经在全国各地通过独资和合资的形式建立了40多个加工配送中心。鞍钢、武钢、首钢等钢厂也开始计划投入巨资在各地建立多家钢材配送加工中心。
兰格钢铁分析师张琳认为,目前钢铁业形势不佳的局面,将迫使更多的钢企发展深加工业务,力争在钢铁产业链条中多赚几个环节的钱,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同时这也是与海外钢企争夺市场和稳定用户的过程,因为浦项、新日铁等海外钢企都在中国布局钢材加工配送基地,即使现在不盈利他们也要先夺得市场份额。
上述中国冶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表示,国内钢企不能再各自为战,大型钢铁企业应联手在全国几个大区建立若干个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这位专家指出,加工配送中心不仅是销售产品,还要收集市场信息,承接部分订货任务,还要及时把产品质量改进、新产品开发、市场走向等方面的信息反映给钢铁企业相关部门,甚至参与产品使用说明编写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代替钢材市场部分中间环节的职能,减少炒作行为,可以起到稳定钢材市场价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