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金玲报道
通胀压力仍处于高位的前提下,业内普遍预计,6月CPI同比上涨或将超过6%再创年内新高。在此背景下,加息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同时也释放出抑通胀仍是当前宏观政策首要目标的信号。
7月6日晚间,央行宣布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自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利率分别上升至3.5%和6.56%。
目前,通胀仍是中国经济的大敌。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更多的成本压力,特别是原材料与能源成本压力,也包括资金使用成本压力(前阶段数次加息引发)在下半年体现,因此整体物价压力依然较大,即使同比增幅回落,依然高位运行,难以回复到3%以下的温和通胀区间。
来看一组数据。从2010年一季度到2011年一季度的GDP增速依次为11.9%、10.3%、9.6%、9.8%、9.7%,呈温和回落态势。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看清物价形势后再加息,体现了央行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反复权衡、慎重使用价格型工具的态度。而在7月初CPI数据公布前夕加息,也说明6、7月份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治理通胀任重道远。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却有不同观点,他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国内通胀趋势已经得到基本缓解,部分舆论认为6月份天量CPI增速表明国内通胀情况依旧凶猛,实际上,通过观察近期相关通胀指标数据,可以清晰地发现,通胀趋势已经在缓解。
白朋鸣分析认为,一方面,此轮通胀的根本原因——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基本消除,宏观经济整体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原因输入型通胀也逐渐得到控制;另外PPI增幅趋于缓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从侧面表现出之前的经济政策已经起到作用。
“综合看来,下半年通胀得到遏制的可能性非常大。”白朋鸣对记者表示,在存款准备金率屡创新高的情况下,加息成为央行调控通胀最有效的选择,但是加息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在下半年通胀治理结束后,将必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
此次加息,基本符合预期。只是此次加息间隔时间较长,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业内多数观点认为,虽然今后还有可能加息,但次数会减少,也就是一到两次。这将预示着紧缩政策可能已近尾声,或者是进入了观察区。今后宏观政策将更多体现稳定,而不是加强紧缩力度。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认为,面对高位运行的物价形势,主要对策应当是提高工资,降低大宗商品进口关税,以及借助于人民币升值,从增加收入与减少成本两个方面,降低中国的相对物价水平和绝对物价水平,而不是一味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