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券商研报乱象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8日 08:08  理财一周报

  理财一周报记者/倪鹏翔 陈金艳

   严肃的券商研报,变得越来越娱乐。

   先是3月份,平安证券、国泰君安、湘财证券、信达证券四家券商卷入中国宝安(000009)“石墨矿门”,如今还要面临着投资者的起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石墨矿门”还没有了结,国泰君安又深陷“瘦肉精门”,因在“瘦肉精事件”曝光后发布研报唱多双汇发展(000895)而备受质疑。

   随后,到了6月份,券商研报集体患上了“臆想症”。

   先有中信证券关于涪陵榨菜的“天价榨菜”研报惹争议,后有申银万国东阿阿胶的“增量门”和中金公司的“提价门”生质疑,而后是冠昊生物被称为“治疗脑残的公司”,券商研报折腾出的这一系列笑话,正好应了一句俗语:祸从口出。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象丛生的券商研报,还留几分信赖?

  形形色色的“噱头”

   6月28日,东阿阿胶(000423)股东大会召开。6月29日,东方证券、兴业证券、中金公司、申银万国、招商证券等券商机构以“股东大会沟通纪要”的形式发布研究报告。几大券商研报大同小异,总页数在6页左右,唯有申银万国研报有10页,而且在文中还涉及“增量”。

   在6月29日申银万国发布的研究报告《东阿阿胶——阿胶块每公斤5000元不是梦》第5页中明确写道:“复方阿胶浆目前是1天服用3次,1次1支,公司计划将说明书改为1次2支,增加复方阿胶浆的使用量。”有网友评论称:“如果一次2支,理论上用户药量翻倍,销量翻倍,利润翻倍,每股收益翻倍,股价翻倍。至于用户和患者的利益,恐怕就不在考虑中了!”

   对此,东阿阿胶7月3日晚间发布澄清公告,重申公司主产品复方阿胶浆用量为一次20ml(1支),一日3次。截至目前,公司未申请修改复方阿胶浆说明书用量。公告还否认了产品价格调整的传闻,并提示公司半年报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不会产生重大变化。

   罗鶄,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申银万国证券研究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均获新财富医药行业分析师第一名。

   根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娄圣睿2007年开始跟随罗鶄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2008年,在复旦大学硕士毕业的娄圣睿正式进入申万研究所。

   娄圣睿曾说过,“研究员不仅要调研和写报告,还要紧密跟踪上市公司基本面和股价的变化。”

   娄圣睿和罗鶄是申万研究所的骨干分析师,但他们却犯了低级错误,这导致申万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性也受到了广泛质疑。为此,申万研究所不得不发表“补充说明”,承认调研报告的表述有欠缺,并发布了修改后的调研报告紧急“救火”。

   申万表示,该调研报告的表述是有欠缺的。“一是没有准确阐述只针对特定人群‘肿瘤病人’,二是没有准确说明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所以,这部分文字表述不严谨,说明不完整。”

   除了复方阿胶浆将增大剂量的“误读”外,申万研报再出惊人之语:到2015年东阿阿胶块每公斤零售价格“非常可能达到5000元”。另一份中金研报称,“九朝贡胶从几千元提到目前3.28万元,今年冬至将提到11万元左右”。

   申银万国相关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表示,“我们认为货真价实的阿胶作为一种原料,2015年每公斤零售价格非常可能达到5000元。”其“预计未来3-5年驴皮价格暴涨,推动公司阿胶块价值继续回归”。

   而中金公司在股东大会会议纪要中以问答的形式透露,“在高端营销领域,九朝贡胶从几千元提到目前3.28万元,今年冬至将提到11万元左右”。公开资料显示,九朝贡胶是东阿阿胶旗下东阿阿胶系列产品中的“珍品”。

   东阿阿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近期不提价,“申万所称阿胶块零售价有可能达到5000元以及中金所称九朝贡胶今年冬至将提到11万元左右,只是券商研究人员的推测,是想当然下的结论。”

  不调研,闭门造车

   天价榨菜、天价黄酒到天价阿胶,对很多公司而言,高端产品意味着高价、高毛利率,也由此出现了“天价”的概念。

   6月24日一篇题为《推高端产品拉升企业形象》的研报颇吸引市场的眼球。该报告的作者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巍在文中称,涪陵榨菜(002507)今年推出600克装的沉香榨菜零售价为2200元,成为公司最高端的产品。

   顿时“天价榨菜”的消息炸开了锅,逼得涪陵榨菜不得不出来澄清:该款产品系公司2007年初推出的礼品榨菜,产量小,对公司业绩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时投资者们才知道自己“信错了分析师”,分析师“误读”了时间,进而误导市场。现在连黄巍自己都承认,沉香榨菜只是个噱头,实际上并不产生什么利润。但对于其是否到公司调研过,黄巍却避而不答。之后在6月30日,中信证券就其“2200元天价涪陵榨菜”研报一事做出公开回应,承认“并未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

   “子虚乌有”的东西有时也会让市场疯狂一把,此前中国宝安的“石墨矿”风波,股价因此一度连续上涨,但最后发现公司拥有的所谓“石墨矿”子虚乌有,因为信息披露问题,公司及部分高管甚至受到证券交易所的通报批评,股价也应声而落。类似的事件在深国商(000056)、TCL集团(000100)身上都发生过,市场创造了“概念”,但最后有多少概念能够变成现实,又有多少概念只是“空穴来风”?

   由于没有对上市公司进行充分的调研,离奇研报频发就不足为奇了。业内人士指出,真正了解一家上市公司,不在企业待上几个月是不可能了解透彻的。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微博 专栏)向记者描述了一般研报的流程,应该是实地调研、总结、对比分析、合规审查。同时,从形式上说,研报种类繁多,有深入的、即时的、简短的等,要求也不一样。一份基本的研报从真实性、态度严谨上说不仅要实地调研(不一定每次都有),还要有广泛的研究分析。

   但实际上,几乎没有哪个机构的研究员能够做到这样,更有甚者,很多研究员根本都没去公司调研,仅凭公告或网络资料就写出了研究报告,这样写出来的研究报告的准确度自然不言而喻。

  赚眼球加入“标题党”

   海通证券:《华侨城A造的不仅是房子,更是品质生活》;东北证券:《第三季度行业比较报告: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胜利前的一道坎》;平安证券风电行业研报:《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盈利难》……

   研究员中不乏文学家、销售员和诗人,还有“标题党”。

   6月24日,渤海证券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针对冠昊生物的新股定价报告,标题是《专业补脑残,国产植入医械并蒂莲》。渤海证券新股定价研报中显示,冠昊生物是颅内手术修复材料硬脑膜补片的国产龙头,该产品近两年增速均在100%以上,2010年公司已占该类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的43%,成功实现进口替代。

   此研报一出,引发网络一片炮轰。“谁起的这标题?疑似脑残。”“这个行业算完蛋了,已经为了眼球丧失了起码的对别人的尊重。脑膜有病就是脑残了?”“有没有专业治脑子进水的?”……记者看到在新浪微博上,很多网友都对此标题嗤之以鼻。

   经常上网的年轻人都知道“脑残”一词带有明显的贬义,一般有人在网上发表了一些不靠谱、“雷人”的言论,都会被其他人描述为“脑残”,甚至带有白痴的意思。而这种网络用语竟然出现在严肃的研报中。

   更有甚者,国信证券在其一份水利水电专题报告的配图分别用了两个人物,即上古传说中的共工氏和尧舜禹时期的大禹。国信证券报告追古溯今,分析出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水利建设将步入“资源水利”时代,“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将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该报告和图片被网友戏评为“国信研究员真是神一般的存在”。

   对于“标题党”研报,李大霄说:“这也无可厚非,大家都为了吸引眼球,但不值得弘扬。”

  研报出格为哪般?

   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券商发布的各类研报就多达56万份,按照一天读10份计算,这些研报150年都读不完。使用“雷人”的手法,才能让研报“脱颖而出”,吸引眼球。

   李大霄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研究机构的生存其实挺困难,原本我们是为内部提供服务,或者是为自营部门提供研报,某些公司是为券商的自营服务。此外,买方有时候认为研究所写的报告不到位,所以研究所长期处于无收入状态,它的功能就是给各个部门打下手。”

   但是,生存难是否能成为券商研报愈发出格的原因呢?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原所长钱晓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造成券商研报混乱的根本原因是券商个人和研究机构的利益。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告诉记者,券商研报混乱,是因为目前A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空机制,券商均以唱多为主。同时为了迎合投资者,只能唱多。只有唱多,券商才能获取更高的佣金,在此背景下,研报质量无法提升。

   事实上,券商研报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利益链条。比如:为了获得更多基金的分仓收入,为基金重仓股摇旗呐喊;借发布研报之机,券商自营盘从中大肆牟利;利用研报鼓吹以取悦上市公司等等。

   某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市公司与券商之间,是互相利用获取利益的。在整个市场中,券商研究机构相对弱势,不敢得罪上市公司,不敢得罪机构,不敢得罪投行,你让他们怎么写呢?

   此外,李大霄认为,目前市面上各种评选太多,也是造成研报混乱的原因之一,“一旦被评为金牌分析师等,身价迅速上升,而要成为金牌分析师,前提条件是你推荐的股票必须涨,而要使自己推荐的股票上涨,可能就存在分析师与上市公司串谋,借报告哄抬股价”。

   对于研究员个人来说, “雷人”研报还是某些券商研究人员个人博“出位”的手法。

  如何把控“真实、客观”

   在2011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第三条强调,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公平对待发布对象,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禁止从事或者参与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活动。

   “真实、客观”是研究报告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

   第九条更是强调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合规、客观、专业、审慎。署名的证券分析师应当对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保证信息来源合法合规,研究方法专业审慎,分析结论具有合理依据。

   作为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坦承, 从合规性上说,要抛开主观臆断、夸张用词,给投资人一个客观、冷静的分析。但他表示,目前仅有几家研究所能够赚钱,大多数研究所长期处于无收入状态,这是研究所的现状。

   “搞噱头”的研报,既不客观与专业,更谈不上审慎。除了娱乐市场,忽悠投资者之外,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而作为本应严谨的研究报告,又岂能以 “搞噱头”作为吸引投资者的看点?

   今年频频出现的“石墨烯”闹剧、“锑矿”事件、“晶岛门”丑闻等,哪一件不是“属于搞噱头的东西”?哪一件不是券商研究人员的“杰作”?又有哪一件没有对投资者造成伤害?

   (实习生梁栋对本文亦有贡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