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公消费公开:期待地方跟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6日 01:16  第一财经日报

  孙瑞灼

  据媒体报道,记者4日从财政部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于近日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指国家职权部门、政府的企事业单位等用公款支付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合计94.7亿元,这也是首次公开中央单位“三公”经费。

  公开“三公”经费是社会各界多年的呼声。然而,长久以来一些政府部门以“没有先例、数据敏感、不便公开、难度极大”等为理由,拒绝公开“三公”经费的账本。每年全国的“三公”消费到底花了多少钱,在行政支出中占有多大比例,“三公”消费中有多少是合理的支出,又有多少是不合理支出,往往成“谜”。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部门带头公开“三公”消费,对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方便群众监督、减少“三公”消费、防止腐败犯罪,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对公开“三公”消费这一话题的分析后发现,有近六成的网友对中央财政公开“三公”消费寄予了厚望。

  公开“三公”消费,这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的一个巨大进步,但要想让这一制度取得预期效果,恐非易事。对此,笔者有三点建议:

  一是期待地方政府早日跟进。如今,在公开“三公”消费上,中央部门带了个好头,先行一步,作为地方政府是否应该及时跟进呢?中央财政毕竟离百姓相对较远,也较宏观。老百姓感触最深刻的“三公”消费,实际上还在于地方。公众监督地方政府,不光要看地方“父母官”的政绩,更重要的是“父母官”们是怎么“理财”的!因此,我们期盼地方“三公”消费也能早日公开。

  二是期待制度更加完善。“三公”消费公开固然迈出了预算公开改革的重要一步,但如果公开的只是一个大而化之的“粗线条”账目,只是公布某中央部委去年公费出国花了多少个亿,某省去年公务接待花了多少个亿,更细化的账目全不见踪影,这项改革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因为“三公”经费公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公众知情,让公众监督,通过公众的监督促使政府预算更加规范、合法。如果公众从中既看不到某个具体部门以及具体的事项到底花了多少钱,也无法判断这些钱到底花得合理不合理,这样的公开没有实际意义。如何确保“三公”消费的预算公开不流于形式?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应当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三公”消费的信息公开,特别是要使其上升到法律层面,在修订预算法时增加相应条款,不公开“三公”消费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是期待“三公”消费能得到遏制。长期以来,我国的“三公”消费居高不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2010年中央电视台曾披露,全国“三公”消费每年高达9000亿元,比公共安全经费预算或国防预算经费都高出一大截,相当于年财政支出的30%。我们期待通过“三公”消费账本的公开,倒逼政府部门审慎对待公共财政资金,减少“三公”消费和支出,树立节约意识,把纳税人的钱用在改善和促进民生的关键领域。

  (作者系福建省总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律师)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