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名校“抢人”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00:54  第一财经日报

  复旦交大“过招”再引高招“唯GDP论”反思

  田享华 任绍敏 陈益刊

  摆在湖北考生孙群(化名)面前的,是一道不亚于高考的选择题——N个选项但只有一个选择。

  孙群是随州一所重点高中的理科毕业生,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上海交大电气信息类专业。分数出来不久,他接到了好几所高校招生办的短信和电话,希望他能报考,其中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他昨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自己最终放弃复旦选择了交大。

  孙群也许不知道,这两大名校比他更纠结。一场媒体眼中的“生源争夺战”将它们推上舆论浪尖。

  1日,复旦在其招生网上发布声明,称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并将这些行为冠以“性质之恶劣,行为之严重,道德之败坏”的措辞。

  2日,交大在其本科招生网上针锋相对地发布一则兼具回应、澄清和谴责性质的声明,直指有关‘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部分言论影射了交大。

  复旦历史系教授冯玮通过微博的系列表态亦引发“围观”。

  你一言我一句,均绕不开招生、选拔这样的关键词。

  这场充满火药味的盛夏“暗战”曲直难断,但离不开一个大背景,即近年来名校饱受诟病的“生源争夺战”。

  盛夏的“口水”

  冯玮昨天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发微博,内容都是回应名校高考招生的争议。

  最近是高考招生季,冯玮在网络上的活跃吸引了众多关注。尤其是他发出打破招生“北清神话”的系列微博,质疑北大和清华“垄断”各种高分生源,进而点出地方官员或学校为了政绩指定部分学生必须报考北大、清华等说法后,一时间争议无数。

  事实上,冯玮的另一个身份是复旦湖北招生组的负责人之一。

  但这只是第一波。

  7月1日,复旦上述声明说,部分省市考生接到冒充复旦招办人员打来的电话,称复旦与该学生签订的招生协议已被取消,并以此劝说学生更改选择其他学校的志愿。

  一天之后,交大在发布上述回应的同时,还在其招生办微博上声明称:“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对这种行为我们深表遗憾。”“上海交大招办声明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

  对此,冯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复旦的声明中并没有针对具体哪一个高校,他自己也是在微博里转发复旦的声明时顺便“@”了一下交大的相关微博,并没有点出复旦声明就是针对交大。“但没有想到上海交大很快对号入座,并且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

  两所学校在高考招生领域的“暗战”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这一次,被挑到了明处。

  “微博和接受采访的内容绝对是我个人意见,没有任何官方授意的意思,我觉得我可以问心无愧。”冯玮告诉记者。

  对于这场争议,冯玮坦言并不期待教育主管部门出来调查或解决此事。

  “最后肯定不了了之,高校还是会继续竞争,高中也还是会继续推荐学生上北大清华。”冯玮说,“不过,这么曝光一些事情之后,对于一些考生而言,至少他们会清楚了,地方、学校和老师游说他们报考北大清华也是利益考量的。这或许会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因为复旦、上海交大一些专业丝毫不比北大、清华差,与其到北清较差的专业,还不如到复旦、交大较好的专业。

  招生“唯GDP论”

  在卷入复旦与交大的网络较劲之前,冯玮还在微博上连发五条质疑“北清神话”的系列微博,其中提到湖北宜昌市一名考生,因经受不住各方压力改变志愿。此前,该考生与复旦签署“预录取协议”,但因考出明显能进入“北清”的成绩,遂被各方游说最终选择了“北清”之一。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给出了一个例子——复旦在湖北的招生组了解到荆门市有个考生考得不错,想与之联系,但其班主任拒绝招生组与考生见面。“主要原因就是在于该考生‘可能’上得了北大或清华,但又不保险,就怕给复旦‘挖’走了。”

  尽管上述事例还有待证实,但依然堪称近年来高校尤其是名校争夺优质生源的鲜活注脚。

  以“北清”为代表的名校实际上有着更响亮的外号:“北约”(北大、复旦、港大等)和“华约”(清华、交大、南大等)。

  作为中国高校联合自主招生的“两大阵营”,这一本被寄予改革希望的招生手段近两年已经陷入了恶性竞争的质疑声中。

  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大学希望找来好学生,这无可厚非。

  不过,他也对记者表达了担忧:名校办学目标一样,选人标准也一样,大学教育的同质化严重,只是争夺总分高的学生,而不是与该大学培养目标一致的学生。“最不好的是,高教同质化绑架了基础教育同质化,素质教育理念无人说错,但评估学校的指标不变,学校和家长自然要全力追求。”

  “今年930万高考考生,上海财大只招1000余人,那些名校招的学生也有限,有什么好抢的?又不是僧多粥少。”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办主任魏立东告诉记者,“志愿是学生的志向和愿望,争夺生源的学校没有很好理解这两个字。”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想。

  何为生源争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给出了辨析。

  熊丙奇告诉记者,纯粹的抢生源应该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核心一直不动摇,“一个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他认为,改革的方向是一名学生可以拿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和教育服务(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再做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而面对学生的选择,大学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育质量,争取获得考生的青睐。

  熊丙奇进一步指出,所谓的“北清神话”以及名校“抢生源暗战”,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抢生源,其中涉及招生政绩等更深层次的东西。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梁木生教授此前也曾参与招生工作,他认为,一些高校“唯高分论”和地方政府的“唯GDP论”其实是同一逻辑,对于地方政府、学校以及毕业班老师,都可以根据上一本线人数,文理科头名和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获得各种奖励和资源。

  即便没有冯玮所说的“招生奖励”等个人利益,也丝毫不影响一些高校在招生领域的“明争暗斗”。

  “说白了,有‘面子’的问题。”冯玮认为现在高校之间,尤其是地位或排名相近的几所高校之间,一定会存在比较和竞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高校在各省市的招生分数线。谁的分数线比较高,自然说明这所高校的生源质量高。

  湖南株洲职工大学副校长周京平则认为,争夺优质生源,其实是教育恶性竞争的表现之一,表面上看,似乎是重视人才,实际上恰恰是不尊重学生的选择,只图自己的虚荣和轰动效应。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